,”
素问指着香器底部,“箭头指向的方向,便是地脉阳气最盛的方位。
使用前,需用圣火灰烬擦拭引气口,激活其聚阳之力;装入香粉后,点燃炭火,念诵道家‘纯阳咒’——咒音要平稳,不能有停顿,待香器鼎身泛出淡金,便说明阳气已汇聚,青烟可净化方圆五丈内的戾毒。”
她说着,便将之前配制好的香粉装入香器,点燃炭火。
待青烟升起,素问双手结出道家“纯阳咒”
的手印,口中念诵咒文:“天地玄宗,万炁本根。
广修亿劫,证吾神通……”
随着咒音响起,香器鼎身渐渐泛出淡金,青烟从细孔中冒出,不再是寻常的灰白,而是泛着金红,像一条细小的火龙,绕着厅内转了一圈。
厅内原本泛着淡绿的试毒叶,在青烟飘过之后,竟纷纷恢复了嫩绿,连空气中残留的一丝药腥气都被驱散了。
年轻医者们看得目瞪口呆,纷纷围上前,有的询问香器图纸,有的请教香粉配方,还有的拿出纸笔,快记录着“纯阳咒”
的咒文,场面一时热闹非凡。
李御医坐在上,看着这景象,不禁感慨道:“道墨融合,不仅解了汴京疫灾,更给大宋医道开了新局啊!
老夫年轻时,只知墨家机关术能造战车、弩箭,却不知能与医道结合;道家医理虽懂些,却不知能借墨家之力精进。
今日一见,才知‘医道无止境’这句话的真意。”
灵枢闻言,从袖中取出一本线装典籍,正是那本泛黄的《墨道医器录》。
他走到李御医面前,双手递上:“这是墨家传下的医典,内有机关医具的制作方法、草药的特殊炮制之法,还有晚唐时墨瑶祖师与道家玄真先祖合作的医案,记载了他们如何用道墨融合之法治疗当时的‘尸腐疫’。
若太医院不嫌弃,可将其纳入‘道墨医科’的教材,让弟子们知晓道墨医道的渊源。”
李御医双手接过医典,指尖抚过泛黄的书页,感受到纸张上残留的墨香与圣火气息,眼中满是敬佩:“这哪里是嫌弃,这是国宝啊!
老夫定当亲自保管,组织太医院的御医们共同研读,将其中的精华编入教材,让道墨医道在大宋代代相传!”
正厅外的阳光愈炽烈,透过窗棂洒在《墨道医器录》上,书页边缘泛着淡淡的金红,似在呼应厅内医者们的热情。
灵枢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却仍记着袖中青铜符的异动——终南山方向的那丝幽绿,究竟是什么?是水晶棺碎片的余孽死灰复燃,还是又有新的邪祟在暗中滋生?
三、午时兴教传医道
午时的太医院后院,已被收拾成一间临时讲堂。
院墙旁的紫藤花架下,数十张矮桌按五行方位排列,桌上除了《道墨医典》初稿、青铜香器零件与草药样本,还放着墨家特制的“辨药镜”
——这镜子能照出草药中的隐性戾毒,是灵枢特意从墨家古迹秘库中取出,供弟子们学习使用的。
来自各地的三十位年轻医者已端坐桌前,他们是经过太医院与灵枢、素问共同筛选出的“道墨医科”
批弟子,其中既有太医院的年轻御医,也有来自民间的优秀医者。
每个人的眼中都满是期待,有的甚至提前带来了纸笔,准备记录课堂内容。
灵枢站在讲堂中央的高台上,手中捧着《墨道医器录》,目光扫过台下的弟子们,声音温和却坚定:“今日是你们入学的第一堂课,我不想先讲脉诊、制药,也不想讲机关术的用法,只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何为医道?”
话音刚落,一位身着绯色长衫的年轻医者便起身回答。
他是太医院御医的弟子,名叫赵谦,自幼研习传统医理,声音带着几分自信:“弟子认为,医道是精研脉理、配制汤药,治病救人,让百姓远离疾苦。”
另一位来自川蜀的年轻女医者林薇也起身补充:“弟子觉得,医道不仅要治病,还要精进医术,研制新药,解世间疑难杂症,让更多人免受病痛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