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表显示23:47,孟远呼出的白气在寒风中迅速消散。他跺了跺发麻的脚,环顾这座废弃的溪山火车站。剥落的墙皮上还残留着\"严禁携带易燃品\"的褪色标语,铁轨间的杂草已经没过脚踝。
\"太干净了。\"孟远喃喃自语。作为《都市奇闻》的记者,他见过不少废弃建筑,但站台地面居然没有落叶和灰尘,仿佛有人天天打扫。相机闪光灯照亮了售票窗口,灰尘覆盖的玻璃后隐约可见泛黄的时刻表。
\"旅客们请注意,K274次列车即将进站...\"
孟远猛地转身。锈蚀的喇叭突然响起甜美的女声,电流杂音中带着诡异的清晰度。他握紧录音笔冲向声源,却在拐角处撞到什么人。
\"小伙子,赶车啊?\"穿藏蓝制服的老人提着信号灯,皱纹里嵌着煤灰。孟远愣了下——老人胸牌上\"溪山站值班员\"的字样清晰可见。
\"这站不是废弃二十年了吗?\"
老人浑浊的眼珠转了转:\"最后一班车,总要有人送。\"他指向二号站台,\"去那儿等,别乱走。\"
孟远跟着老人,发现他的左脚始终拖着地,在积灰的地面留下一条诡异的干净痕迹。远处传来汽笛声,铁轨开始轻微震颤。
值班室的挂钟停在23:55。孟远翻着从县档案馆借来的旧报纸合订本,1995年10月的《林城晚报》第三版吸引了他的注意。
\"溪山站售票员离奇自杀留血书诅咒同事\",配图是打了马赛克的站台照片,隐约可见白布覆盖的人形轮廓。报道称售票员苏晚晴因贪污票款被举报,在站台服毒自杀,死前用指甲在售票窗口刻下\"冤枉\"二字。
\"那丫头死的时候,广播正在报K274次到站。\"老人不知何时站在身后,枯枝般的手指戳着报纸角落的小照片,\"站长刘金柱,三天后脑溢血死在同个位置。\"
孟远背后沁出冷汗。他注意到老人说话时嘴里没有白气呼出,而自己每次呼吸都会带出白雾。窗外传来金属摩擦声,像是有人在用指甲刮铁轨。
\"您认识苏晚晴?\"
老人突然剧烈咳嗽,指缝渗出黑红色液体:\"她总穿蓝布鞋,鞋尖沾着朱砂红的颜料...\"咳嗽声戛然而止,孟远惊恐地发现老人制服领口露出紫黑色的尸斑。
孟远在售票窗口发现了更可怕的东西——玻璃内侧的灰尘上有新鲜的手指划痕,组成歪歪扭扭的\"还我\"二字。他后退时踩到什么东西,拾起发现是张1957年的硬板车票,目的地用繁体字印着\"溪山\"。
\"不可能...\"孟远想起资料记载溪山站建于1973年。这时广播再次响起:\"苏晚晴同志请立即到站长室。\"女声变得尖利,夹杂着类似磁带卡住的怪响。
二号站台的灯光突然亮起。孟远透过相机长焦镜头看到穿蓝色制服的女子站在铁轨中央,长发遮脸,袖口滴落着暗红液体。当他放下相机用肉眼观察时,那里只有随风摇摆的野草。
查看照片时,孟远的手抖得几乎拿不住相机——显示屏上女子站立的位置,有个模糊的白影,而更恐怖的是白影脚上确实穿着沾红点的蓝布鞋。
暴雨在孟远翻看旧档案时突然降临。他冲回车站避雨,却发现整个建筑焕然一新:剥落的墙皮恢复如初,候车室的长椅闪着油漆光泽,时刻表显示1995年10月17日。
穿藏蓝制服的售票员正在关窗,侧脸在闪电中忽明忽暗。孟远想喊她小心,却发不出声音。女子转身时,他看清了胸牌上的名字:苏晚晴。
\"晚晴!站长叫你呢!\"穿铁路制服的男人从办公室探头。女子应声走去,经过孟远时突然停下,缓缓转头——她的眼睛是两个渗血的窟窿。
场景突然切换。孟远发现自己站在站长室外,透过门缝看见苏晚晴倒在地上抽搐,嘴角溢出白沫,右手五指血肉模糊,站长刘金柱正用抹布擦拭她抓挠过的墙皮。
窗外雷声炸响,孟远口袋里的1957年车票突然发烫,烫穿布料在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