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刚从邮电学校毕业,怀着满腔热情来到这座位于市中心的老邮局工作。这座三层砖木结构的建筑已有百年历史,青砖黛瓦,飞檐翘角,虽显陈旧却别有一番韵味。邮局大厅里摆放着几排老式的木质信箱,墙上挂着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这里曾经的辉煌岁月。
第一天上班,局长王叔就告诫他:"咱们这邮局啊,有些地方你最好别去,特别是三楼那间储藏室。"小李好奇地问为什么,王叔却只是摇头不语,转身离开了。但年轻人的好奇心岂是那么容易压制的?下班后,小李偷偷溜到三楼,发现那扇门竟然没有上锁。
推开房门,里面堆满了积年的邮件和信件,空气中弥漫着陈旧纸张的味道。在一堆泛黄的信封中,小李发现了一封特别的信件——信封上写着"紧急军事密件,限时送达",收件地址是城外三十里外的青山村,寄件时间赫然是1943年。
将那封神秘信件带回宿舍后,小李仔细研究起来。信封已经发黄破损,但里面的信纸却完好如新,上面用毛笔写着:"青山村李家,家中老母病危,望速归。"落款是"儿子李明轩,前线抗日部队"。
奇怪的是,每当夜深人静时,这封信总会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仿佛有人在翻动纸张。更诡异的是,信纸上的字迹会时不时发生变化,有时会出现"为什么不送"、"我母亲死了"等字样。小李起初以为是光线造成的错觉,但连续几夜都是如此,让他开始感到不安。
第三天夜里,小李在梦中见到一个身穿民国时期服装的青年男子,面容憔悴,眼中满含泪水。男子对他说:"那封信很重要,是我母亲最后的希望,你一定要帮我送到..."说完便消失了。醒来后,小李发现那封信竟然放在了自己的枕边,而原本放在抽屉里的位置却是空的。
为了弄清真相,小李开始查阅邮局的历史档案。在一份泛黄的员工登记册中,他找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李明轩,正是那封信的寄件人。档案显示,李明轩在1943年担任邮递员,专门负责城外山区的邮件投递工作。但在同年秋天,他在执行一次重要邮件投递任务时失踪,从此杳无音讯。
就在小李深入调查时,三楼储藏室再次发生了异常。那天夜里,值班的老张听到楼上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和翻找东西的声音。他壮着胆子上去查看,却看到一个模糊的身影在信件堆中穿梭,正是失踪多年的李明轩。老张吓得跌跌撞撞跑下楼,从此再也不敢独自值夜班。
第四天傍晚,小李在整理邮件时,突然感到背后一阵凉意。回头一看,李明轩的怨灵正站在他身后,脸色苍白如纸,眼中燃烧着愤怒的火焰:"你为什么不把信送到?我母亲因为我没能及时赶回去,活活病死了!"说完,怨灵化作一阵阴风消失不见。
通过查阅更多的历史资料,小李终于拼凑出了完整的真相。1943年秋,正值抗日战争最激烈的时期,前线士兵家属的家书成为了他们坚持战斗的精神支柱。李明轩接到一封紧急家书,说青山村的母亲病危,希望儿子能尽快回家见最后一面。
但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加上日军封锁道路,李明轩在途中遭遇了多次阻挠。当他终于赶回青山村时,母亲已经在三天前去世了。悲痛欲绝的他回到邮局,想要查询是谁延误了这封重要的家书,却发现根本就没有这封信的投递记录。原来,当时的邮局局长为了讨好日军,故意扣押了所有前线寄来的家书,其中包括李明轩母亲的来信。
得知真相的李明轩愤怒不已,他多次到邮局讨说法,却遭到当局的打压。最终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李明轩在邮局三楼愤而自杀,临死前紧紧抱着那封永远无法送达的家书。
了解了这段历史后,小李意识到自己已经被卷入了一场跨越数十年的恩怨之中。李明轩的怨灵开始对他展开报复:每天夜里,宿舍里都会传来急促的敲门声和呼喊声;工作中经常莫名其妙地出现投递错误,惹来客户投诉;最可怕的是,那封信开始自己移动位置,有时出现在办公桌上,有时又跑到邮箱里。
一天夜里,小李正在值班,突然听到三楼传来熟悉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