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便从药箱取出随身携带的盐炒补骨脂粉,与少量黄酒调成糊状,敷在小生腰上,又用绷带固定好。“这药能活血化瘀,温经止痛,半个时辰后就能缓解。”灵汐说。
趁此间隙,班主让灵汐坐在后台看戏。此时台上正演到杜丽娘游园惊梦,旦角轻启朱唇,唱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破故纸,怎补得残生缺!”那婉转的唱腔,配上“破故纸”三字,让灵汐心头一动——她日日与补骨脂相伴,只知其“补骨”之能,却不知这“破故纸”的名字,还能这般暗喻人心的“残缺”。
半个时辰后,小生的腰痛果然缓解,能起身登台了。班主感激不已,要送戏票给灵汐,让她常来看戏。灵汐笑着收下,心里却反复想着那句“破故纸,怎补得残生缺”,似有什么东西,在心底悄然发芽。
四、祖母的“旧药钞”
回到药铺,灵汐翻出祖母留下的“旧药钞”。药钞是用麻纸装订的,纸页泛黄,上面用小楷记录着补骨脂的各种用法,还有许多民间验方。其中一页写道:“补骨脂,又名破故纸,性温,味辛,入肾、脾经,主腰膝冷痛、五更泄泻、阳痿遗精,外用治白癜、斑秃。盐炒引药归肾,酒蒸通络止痛,蜜炙调和辛燥。”
药钞旁,还夹着一张字条,是祖母的字迹:“曾治一戏子,因情伤致肝郁肾虚,夜不能寐,用补骨脂配合欢花、郁金,水煎服,半月而愈。戏文常以药喻情,草木无情,却能映人情之深浅,行医者当知‘疗身亦需懂心’。”灵汐看着字条,想起戏楼里那句唱词,忽然明白祖父“补骨亦补心”的家训——补骨脂不仅能疗愈身体的伤痛,还能通过医者的理解,抚慰人心的缺憾。
此后,灵汐常去戏楼看戏,尤其是《牡丹亭》。她发现,戏中许多情节,都能与补骨脂的用法相联系:杜丽娘相思成疾,似“肝郁伤脾”,可用补骨脂配陈皮、茯苓健脾;柳梦梅赶考途中风寒腰痛,恰是补骨脂的适应症。她还将这些发现,一一记录在药钞的空白处,希望能让补骨脂的“双用”之能,帮助更多人。
五、街坊的“食疗方”
“骨脂堂”的街坊邻里,都知道灵汐医术好,常来请教食疗之法。有位张大妈,儿媳产后腰痛,奶水不足,愁得睡不着觉。灵汐便教她一个食疗方:“用盐炒补骨脂五钱,与核桃肉一两、红枣十枚、小米一同煮粥,每日清晨给儿媳吃,既能暖肾强腰,又能催乳。”
张大妈按方制作,儿媳吃了一周,腰痛缓解,奶水也多了起来。她特意带着自家做的糕点来谢灵汐,笑着说:“苏姑娘,你这方子比补品还管用!我儿媳说,吃着这粥,心里都暖暖的。”灵汐说:“补骨脂温肾,核桃补髓,红枣补血,都是家常食材,既安全又管用。”
还有位李大叔,患“五更泄泻”多年,每日黎明必起,苦不堪言。灵汐教他用补骨脂(盐炒)、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磨成细粉,用生姜汤送服,每日一次。李大叔服用半月,泄泻便止了。他感慨道:“苏姑娘,我这病治了好几年,没想到被你几味药就治好了!这‘破故纸’,真是我的救命草!”
这些民间食疗方,灵汐都一一记录在药钞上,还标注了患者的体质与疗效。她知道,这些口耳相传的经验,虽未载入正史医典,却比书本更鲜活,更贴近百姓的生活,这正是“实践先于文献”的道理。
第二卷戏楼韵动·故纸寄情思
一、云娘的“相思疾”
“玉茗班”有位旦角,艺名云娘,扮相秀美,唱腔婉转,最擅演《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她自幼父母双亡,被班主收养,将对“情”的向往,都寄托在戏中。近来,云娘常感心悸失眠,食欲不振,日渐消瘦,登台时也没了往日的神采。班主见状,便带她来“骨脂堂”就诊。
灵汐为云娘诊脉,脉象弦细,舌苔薄白,便道:“云娘姐姐,你这是肝郁气滞,心脾两虚。是不是常想心事,夜里睡不安稳?”云娘闻言,眼圈一红,点头道:“苏姑娘说得对,我……我总觉得,戏里的杜丽娘能为情死而复生,可现实里,却不知何处寻这般真挚的情,心里空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