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清晨吃一碗。“核桃形似人脑,能补髓益智,配补骨脂,既能暖肾,又能安神,比吃药舒服。”
张老夫人按法制作,每日清晨,灶间便飘起补骨脂与核桃的混合香气。她将煮好的“骨脂核桃粥”盛在白瓷碗里,坐在窗边慢慢吃,望着窗外药铺的铜铃,常想起年轻时,老伴在运河边捕鱼,她在家煮这粥等他归来的日子。“这粥香一飘,就像老头子还在身边。”她笑着对沈仲山说。
久而久之,街坊邻里都学着做这道食疗。有户人家生了个弱不禁风的孩童,常夜啼、盗汗,沈仲山建议用补骨脂(盐炒)一钱、山药三钱、莲子二钱,磨成粉,混入米糊喂养。半月后,孩童夜啼渐止,脸色也红润起来。孩童的母亲感激地说:“沈掌柜的方子,比补品还管用,孩子吃了,夜里睡得安稳,我也能歇口气了。”
这些食疗方,在无锡县的街坊间口耳相传,有人还将其写在红纸贴在门上,名曰“暖家方”。沈仲山见了,欣慰地说:“补骨脂能走进寻常百姓家,比挂在药柜里更有价值。”
四、驿道“传药情”
无锡地处京杭大运河要冲,南来北往的商队、驿卒常在此歇脚。一日,一位来自陕西的驿卒李三,牵着马冲进药铺,马背上驮着一位昏迷的同伴。“沈掌柜,我兄弟在驿道上受了寒,腰腿僵直,连话都说不出了!”
沈仲山急忙为其诊治,见患者四肢冰凉,脉象沉细,叹道:“这是寒邪直中少阴,得用‘补骨脂附子汤’急救。”他取来盐炒补骨脂五钱、制附子三钱(先煎)、干姜二钱,加水煮沸,文火慢煎。药汤熬好后,用银匙撬开患者牙关,慢慢灌下。
半个时辰后,患者渐渐睁开眼,能微弱地说话。李三喜极而泣,说他们要送公文去苏州,若误了时辰,会受重罚。沈仲山又取来一包炒香的补骨脂籽,塞给李三:“这籽揣在怀里,冷了就含几粒,能驱寒暖身。路上若再犯病,就用开水冲泡,代茶喝。”
李三谢过,带着同伴策马而去。一月后,他从苏州返程,特意绕到药铺,带来陕西的红枣与核桃,说:“沈掌柜的药救了我们兄弟,这补骨脂籽在驿道上帮了大忙,好些驿卒都问我在哪买的呢!”沈仲山笑着收下礼物,又包了些补骨脂籽给他:“替我给驿道上的兄弟们带句话,冬日赶路,多备些补骨脂,比穿厚棉袄还管用。”
补骨脂的用法,便随着驿卒的马蹄、商队的驼铃,从江南传到北方,从民间药铺走向驿道江湖,虽无典籍记载,却在口耳相传中,成为旅人御寒的“随身良药”。
五、案头“药钞录”
沈仲山晚年时,开始将祖辈口传的补骨脂用法,连同自己行医多年的病案,一一记录在《德仁堂药钞》中。他在钞本开篇写道:“补骨脂,温肾助阳,强筋健骨,盐炒为佳,配伍杜仲、牛膝治腰膝冷痛,配核桃、山药治虚劳体弱,皆为实践所得,非凭空臆想。”
钞本中记载了一个特殊病案:县城里有位秀才,因苦读熬夜,又贪凉饮冷,患上“五更泄泻”,每到黎明便腹痛腹泻,身形日渐消瘦。沈仲山用补骨脂(盐炒)、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制成“四神丸”,让其温水送服。半月后,秀才泄泻止,精神也振了。沈仲山在案后批注:“五更泄泻,多为脾肾阳虚,补骨脂温肾,肉豆蔻暖脾,脾肾同补,其泻自止。”
他还在钞本中画了补骨脂的植株图,标注“叶、花、籽”的形态,写下种植、采收、炮制的细节。“此钞非为扬名,只为后人能识此草、用此草,让补骨脂的温厚之性,继续护佑一方百姓。”沈仲山临终前,将《德仁堂药钞》交给阿明,叮嘱道:“行医者,既要懂书中理,更要知民间苦,补骨脂的用法,还得在实践中慢慢悟。”
阿明捧着泛黄的钞本,看着药圃中迎风摇曳的补骨脂,似懂非懂。多年后,当他成为“德仁堂”掌柜,才明白师父的话——补骨脂的价值,不仅在药本身,更在“实践传艺”的过程中,承载着医者对百姓的牵挂。
第二卷清苑墨香·诗赋寄情
一、京城客舍“药香忆”
清乾隆四十年,京城宣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