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灵脾,是张学士和咱们陈州百姓一起找的宝贝。”
明清时期,《陈州藿酒录》被多次翻刻,里面的方子不仅用来治人,还被写入农书,指导农户给牲畜治痹痛。淮水畔的文人,还写了不少关于仙灵脾的诗,比如“淮水绿波生藿草,陈州古巷传酒方”,都是纪念张耒和他传下的方子。
到了近代,陈州的老中医还在用仙灵脾酒治痹痛,他们在张耒方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调整剂量,让方子更安全有效。药铺的墙上,依然挂着仙灵脾的图谱,还有张耒的画像,画像里的张耒,坐在窗下,手里握着笔,像是在续写《陈州藿酒录》,又像是在倾听百姓的声音。
淮水的流水还在淌,岸边的仙灵脾还在生长,陈州的藿酒香还在飘。这株从民间走来的草药,带着张耒的温度,带着百姓的实践,带着千年的智慧,依然在治愈着一代又一代人——它告诉我们,最好的药,藏在生活里;最真的智慧,源于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