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子时针脚也齐了;到了秋分,她又能坐在窗前绣仙灵脾纹样,手指在帕子上翻飞,像蝴蝶绕着花草,连夜里的筋脉抽痛也没了。“这药酒加了寄生,手腕里像有股劲推着筋脉走,舒服得很!”阿秀笑着说,把绣好的仙灵脾帕子送给玄清子,帕子上的灵脾叶,金斑像真的一样。
这时苏文远又来终南,见了这方子,赶紧记在《神农本草经》的空白处:“秋燥筋挛者,仙灵脾(秋采)配桑寄生(霜降采松根者),加黄酒浸酒,文火温酿。肝肾同补,筋脉舒,此乃山民口传,合‘精血同源’之理,补文献之缺。”玄清子看着苏文远写字,笑着说:“文献记的是常法,山民传的是活法,合在一起,才是养生的全法。”
第四卷青玄承艺:灵脾护童阳(薪火相传·纯阳之体·冬藏续酿)
玄清子的头发越来越白,丹房的竹杖也换了三根,他开始教徒弟青玄认药、泡药酒。青玄是山民的孩子,从小在终南跑,认得仙灵脾的叶,却不知道“药要顺人”——比如孩童的药,得比成人的温和,不能用太烈的酒,也不能用太温的药,怕伤了纯阳之体。
“青玄,你看这仙灵脾的根,节少的温性弱,适合孩童;节多的温性强,适合成人。”玄清子带着青玄去药圃采仙灵脾,指着一株细弱的草说,“孩童是纯阳之体,肾精未足,得用‘润补’,不能用‘燥补’。”
这天,山脚下的阿嫂抱着儿子小豆子来观里——孩子才四岁,夜里总尿床,腿软得像没骨头,跑两步就摔跤,脸色白得像纸,喝了成人的灵脾药酒,反而流鼻血。“孩子小,经不起烈药。”玄清子让青玄配药,青玄取了节少的仙灵脾根(今年冬采的,用雪水藏了半月,温性更柔),切成碎末,又取了块山药,是去年霜降挖的,粉白的肉里带着细筋,蒸软后捣成泥。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肾经,能健脾补肾,和灵脾配着,补而不燥。”青玄学着师傅的样子,把灵脾末和山药泥按一比四的比例混在一起,加了点蜂蜜(今年春酿的槐花蜜,比枣花蜜更淡),调成糊状,“孩童不爱喝酒,糊状的药更易吃,蜂蜜还能润脾。”他还把药糊放在竹甑里蒸了半个时辰——蒸能去灵脾的辛麻劲,让药更温和,适合孩童的纯阳之体。
小豆子吃了三天药糊,尿床的次数就少了;吃到第七天,能跑着追蝴蝶,不摔跤了;到了冬至,脸色也红了些,夜里再也不尿床,还能帮阿嫂捡柴火。“青玄师傅的药不苦,甜丝丝的!”小豆子的话让玄清子笑了,他把青玄的手放在“运气册”上:“这册子以后就交给你了,要记住,养生不是只懂药,更要懂人——孩童有孩童的补法,老人有老人的补法,顺人顺天,才能成好药。”
转年冬至,玄清子走了,青玄把他埋在药圃的仙灵脾丛里,旁边立了块木牌,上面刻着“终南养生,顺天应人”。青玄每天都会采一株仙灵脾,放在木牌前,然后回到丹房,继续泡药酒——配麦冬的、加茯苓的、掺寄生的、调山药的,法子越来越全,山民们都说:“青玄成了新的玄清子,终南的仙灵脾,还像以前那样灵。”
结语灵脾永续:养生传终南
终南的云雾,还像往年一样,裹着药圃的仙灵脾,绕着丹房的烟筒,漫过山脚下的竹屋。青玄的丹房里,陶罐里泡着不同的药酒——配麦冬的甘润,加茯苓的清爽,掺寄生的辛香,调山药的甜软,药香混着酒香,飘得满山里都是,山民们闻到这味,就知道“养生有方子”。
青玄把玄清子的竹简,和苏文远的《神农本草经》注本放在一起,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去山里问老药农——比如“冬采仙灵脾要带雪水藏”,是阿桂告诉的;“秋泡药酒加黄酒引经”,是阿福教的。慢慢的,他也有了自己的法子,比如“夏暑加荷叶”“冬寒加生姜”,让仙灵脾的养生方,越来越贴终南的季节,越来越贴山民的体质。
苏文远把终南的养生方写进了《千金要方》的续篇,里面记着“仙灵脾浸酒,随季加减,合道教‘炼精化气’之理,源于终南山民口传,实践先于文献”。不少医者来终南取经,青玄总是带着他们去药圃采仙灵脾,去丹房看泡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