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最深处的石壁前,\"你看这壁,能凿字吗?\"
石壁是整块的青石,坚硬如铁,却透着点温润,像是被人摸了千百年。青年用手敲了敲,发出\"咚咚\"的闷响:\"怕是难。\"
先生却从丹炉下摸出把青铜凿,凿头磨得雪亮,上面刻着\"太初\"二字。\"帮我扶着灯。\"他站在石壁前,深吸一口气,凿子落下,火星四溅——他要把五气丹的秘方刻在壁上。
\"五气丹,用猪苓、灵芝、茯苓三味为主......\"先生一边凿,一边念,声音有些发颤,\"猪苓得壬癸水气,茯苓得戊己土气,灵芝得丙丁火气......\"凿痕深而有力,笔画间带着云气的流动感,\"配伍需应五运:木运太过加防风,火运太过加栀子,土运太过加苍术,金运太过加杏仁,水运太过加桂枝......\"
青年扶着油灯,手心里全是汗。他看见先生的白发上沾着石屑,道袍被火星烧出了洞,却浑然不觉。凿到\"七情配伍\"时,先生的咳嗽突然加重,凿子一抖,笔画歪了,溅起的火星落在他手背上,烫出个水泡,他也没吭一声。
\"相须者,猪苓配茯苓,利水而不伤脾;相使者,灵芝引猪苓入经络,猪苓助灵芝散瘀......\"先生的声音越来越低,凿子落下的速度也慢了,\"相畏者,猪苓畏肉桂,恐其温燥伤阴;相杀者,茯苓杀猪苓之寒,使其利水而不峻......\"
整整三天三夜,秘方才刻完。石壁上的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却像活的,在油灯下闪着光。先生放下凿子,瘫坐在地上,指着最后几句模糊的字迹:\"这里......是炼丹的火候......我老了,手不稳了......\"
青年这才发现,最后几句的笔画确实乱了,\"文火\"写成了\"文火\",\"武火\"的\"武\"缺了最后一笔,像是被什么东西打断了。
\"仙长......\"
先生摆摆手,让他扶自己起来。他走到猪苓坡,采了最后一次苓。这次采的猪苓,比往常的都小,却格外圆,外皮的瘤状突起排列得极有规律,像是人工刻的。先生把猪苓捧在手里,对着光看,突然笑了:\"原来如此......原来你才是最后的答案......\"
青年凑过去看——猪苓的形状,竟与紫铜炉的纹路一模一样!瘤状突起是炉沿的回纹,凹陷处是炉底的八卦,连大小都不差分毫,仿佛这猪苓就是丹炉缩成的。
\"丹炉的纹路,是模仿猪苓长的啊。\"先生喃喃自语,\"道教讲'道法自然',原来炼丹的秘诀,早藏在草木里了......\"
他把这颗猪苓放在石壁前的凹槽里,猪苓一落,石壁上模糊的字迹突然亮了亮,\"文火\"的\"火\"字添了点红,\"武火\"的\"武\"字补了笔锋,像是被猪苓的气脉补上了。
\"青年,记住,\"先生的声音带着释然,\"五气丹的真意,不在秘方,在'天人合一'——猪苓顺水性,茯苓顺土性,灵芝顺火性,人顺药性,药顺天性,方能成丹。\"
话音刚落,栖云涧的云气突然涌起,像潮水,把太初观裹得严严实实。青年只觉得眼前一暗,再亮时,先生已经不见了,只有石桌上的青铜凿还在,道袍搭在凿上,带着淡淡的药香。
石壁前的猪苓,依旧躺在凹槽里,外皮的纹路在云气中流转,与丹炉的影子重叠,分不清哪是苓,哪是炉。
五、观空人去云气传薪
先生走后的第一个冬天,栖云涧下了场罕见的大雪。雪没到观门,把青石板上的药渣都埋了,却独独没埋石壁前的凹槽——那里的雪一落下就化了,像是有团看不见的火在烤。青年按先生的吩咐,守着太初观,每日打扫丹房,晒制药材,只是再也没人能炼出五气丹。
有回他按秘方炼丹,猪苓、茯苓、灵芝一样不缺,火候也照着石壁上的字来,可炉里的药汤始终凝不成丹,只浮着层散不去的黑雾。青年急得直跺脚,无意中碰掉了石壁前的猪苓,黑雾突然散了,露出清澈的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