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三份,\"先生将丹丸分成三粒,\"一粒治你爹的咳血,一粒补他耗损的元气,还有一粒......\"他顿了顿,望向观外的夜色,\"留着,或许有用。\"
少年捧着玉盘,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多谢仙长!我、我该怎么报答您?\"
\"不必报答。\"先生指了指丹房外的猪苓坡,\"明年开春,来帮我采苓吧。记住,要在辰时采,那时水气最足;要用竹刀挖,不伤其根;采完要给土培上腐叶,让它好再长。\"
少年连连点头,把丹丸小心地包进贴身的布袋,对着先生磕了三个头,转身往涧外跑。跑到观门口,他回头望了一眼——太初观的云气又浓了,丹房的金光从云缝里漏出来,像条金色的路,而先生的身影立在光里,道袍飘动,竟像是要随风而去。
石泉村离栖云涧有百里路,少年一路狂奔,鞋磨破了,脚渗出血,却不觉得疼。天快亮时,他终于冲进家门,只见爹躺在炕上,脸白得像纸,嘴唇青紫,呼吸微弱得像风中残烛。\"爹!爹!\"他哭喊着,掏出那粒治咳血的丹丸,溶在温水里,一点点喂进爹嘴里。
药汤入喉,不过半盏茶的功夫,奇迹就发生了——爹的咳嗽渐渐停了,胸口的起伏平稳起来,脸上竟泛起一丝血色。又过了一个时辰,他居然能坐起来,说:\"渴......想喝水......\"
村里人都说是少年感动了山神,纷纷来打听缘由。少年把太初观的云先生、紫铜炉、五气丹的事说了,听得众人啧啧称奇。有个常年风湿的老妪,拄着拐杖来找少年:\"好孩子,能带我去求求仙长吗?我这腿,冬天冻得像冰,夏天又肿得像馒头......\"
少年想起先生的话,点了点头:\"仙长说,丹能济世,我带您去。\"
两人再去栖云涧时,正赶上腊月最冷的天。山风像刀子,刮在脸上生疼,可一进涧,就觉得暖融融的——云气里飘着五气丹的余韵,连崖上的冰瀑都化了些,滴下水珠,落在石头上发出清脆的响。
先生正在丹房外晒药,见了老妪,指了指旁边的石凳:\"坐。\"他取出第二粒五气丹,不是直接给老妪,而是放进个陶碗,加了些生姜、桂枝,用涧水煮了。\"你的病是寒湿痹阻,\"先生解释,\"五气丹性偏凉,得用生姜、桂枝的辛温佐之,这叫'寒者热之'。\"
药汤熬得浓浓的,老妪喝了一口,觉得一股暖流从喉咙直窜到脚尖,冻僵的腿肚渐渐舒展,肿处也开始发痒——那是湿气在往外排。\"真暖......像揣了个炭盆......\"她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滚出泪来。
先生又给了她些猪苓、茯苓,教她配伍:\"猪苓配白术,能健脾祛湿;配附子,能温阳散寒。冬三月,此谓闭藏,服药要顺应天时,早晚喝,别贪凉。\"
老妪的病渐渐好了,消息像长了翅膀,飞到山外的镇子。来太初观求药的人越来越多:有冬天冻裂手脚的猎户,先生用五气丹的余渣配猪油,调成药膏,一抹就好;有产后缺乳的妇人,先生用猪苓配通草,煮水喝,三日便乳水充盈;还有个赶考的书生,积劳成疾,潮热盗汗,先生用猪苓配知母、黄柏,滋阴降火,让他得以带病赴考。
先生从不收礼,只让求药人带些山外的种子:谷种、菜籽、药种,种在观前的空地上。开春后,那里竟长出片小小的菜园,青菜碧,豆花黄,与崖上的云气相映,像幅流动的画。
四、石壁留谜苓肖炉纹
太初观的云气,在第三年的秋天变了颜色。往常是白中带青,那年却透着点灰,像蒙了层尘。先生的咳嗽也多了起来,有时坐在丹房里,咳得直不起腰,咳完了,就望着石壁上的《五运六气图》发呆,眼神里带着点不舍。
少年已经长成了壮实的青年,按先生的吩咐,每月都来采苓、晒药。他见先生日渐消瘦,心里着急:\"仙长,您也服点五气丹吧?\"
先生摇摇头,指着炉里的药渣:\"丹是济世的,不是延寿的。我修的是'与天地同寿',不是'一己之寿'。\"他拉着青年的手,走到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