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巳时泻曲池,酉时补三阴交,可顺应夏至‘阳盛于外,阴生于内’的气机变化。”
他又取出三棱针,在铜人“委中穴”处模拟放血:“暑热瘀毒重者,可在委中见青筋处刺络放血,流出紫黑血数滴,能立解头痛、神昏。此乃‘菀陈则除之’的古法,与西医‘放血疗法’异曲同工。”
第四章夏至养生·阳极阴生的护阴之术
一、饮食妙法:三豆饮与化瘀粥
未时正,阿远在厨房煮三豆饮:赤小豆、黑豆、绿豆同煮,加少许冰糖。岐黄端来一盘凉拌马齿苋,另配一小碗山楂蜜饯:“三豆饮清热利湿,兼能活血;马齿苋清血热,止痢毒;山楂蜜饯化瘀而不伤正,最适合夏至保健。”
他又叮嘱:“夏至宜食酸味,如乌梅、山楂,以敛浮阳,滋肝阴。忌羊肉、辣椒等辛热之品,以免助热动血。可常饮莲藕汁,既能清热凉血,又能化瘀止血。”
说起禁忌,岐黄神色严肃:“隔夜菜、霉变食物绝对不可食,湿热瘀毒环境中,食物易生黄曲霉毒素,此乃‘无形之毒’,最伤肝血,可致症瘕积聚。”
二、起居调摄:午睡护阴与防暑要诀
申时三刻,岐黄带着阿远整理医馆二楼的寝室,窗上挂着竹帘,床上铺着亚麻席,床头放置着石膏枕。“夏至宜‘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但午间需睡‘回笼觉’,”他指了指墙上的沙漏,“午时至未时(11-15时),阳气盛极转衰,此时小憩30分钟,可保护心阴,避免‘暑热伤心’。”
说到防暑,他取出一顶特制的竹帽,夹层中缝着晒干的菊花、薄荷:“外出劳作需戴此帽,既透气又清热。衣着宜选白色、浅色,利于散热;室内可洒雄黄酒防蛇虫,切记不可用明火,以免引发火灾。”
阿远见床头摆着个陶制水壶,壶中泡着淡竹叶、麦冬,便问其故。岐黄倒出一杯:“此为‘清热护阴饮’,淡竹叶清心火,麦冬养肺胃之阴,夏至多汗伤津,需常服以预防‘津枯血燥’。”
三、运动养生:静功采阴与舒缓拉伸
酉时初,夕阳将落,岐黄带阿远到后园做“夏至采阴功”。面向西方,双脚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想象西方金气如白练,从劳宫穴吸入,沿手臂内侧注入心肺。
“夏至阳气在外,阴气初生于内,”他轻声指导,“此时运动宜舒缓,如太极拳、八段锦‘两手攀足固肾腰’,可引阳气下行,补益肾阴。忌剧烈运动大汗淋漓,以免‘汗血同源’,耗伤阴血。”
行至“背后七颠百病消”时,岐黄特意强调:“颠足时需提肛收腹,引肾水上济心火,此动作最合‘水火既济’之象。若久坐办公,可常做‘颈部拉伸’,向左后看脚跟,向右后看脚跟,缓解颈部血瘀所致的头痛。”
第五章病案奇闻·毒瘀入脑的破血奇案
一、书生神昏:颅内瘀毒的中西医碰撞
戌时正,县学赵廪生被抬入医馆,此人白日与人辩论八股文,激愤之下突然仆倒,不省人事,左侧肢体偏瘫,口角歪斜,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有力。
岐黄查看其瞳孔,左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结合西医“颅内出血”诊断,当机立断:“速用清开灵注射液静滴,同时以水蛭、虻虫、桃仁、大黄研末,鼻饲灌服。此乃《伤寒论》抵挡汤证,瘀热闭阻脑络,非破血逐瘀不能挽救。”
阿远惊见师父在中药中加入西药“甘露醇”静滴,岐黄解释:“中医之‘利水’与西医‘脱水’同理,甘露醇减轻脑水肿,正如中药用泽泻、猪苓引热下行。医道无中西,唯效是崇。”
三日后,赵廪生渐醒,能模糊吐字,左侧肢体仍乏力。岐黄改以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重用至120g,配丹参、红花、地龙,补气活血通络,同时配合现代康复训练,月余后竟能扶杖行走。
二、老妇怪病:皮肤下的紫黑毒结
亥时三刻,邻县李婆婆由家人抬来,其背部有拳头大紫黑色肿块,按之坚硬如石,推之不移,表面皮肤温度升高,伴有高热寒战,舌质紫暗,脉涩数。
“此乃阴疽重症,”岐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