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四方,酒液落地化作五道青焰,烧死残余虫毒。“今以地脉清虫散驱地下之毒,以厚朴驱虫散消体内之积,以茵陈酒清脏腑之热,愿虫毒尽去,禾苗丰登,人无疴疾,岁岁小满!”
阿橘穿梭在人群中,分发“茵陈酒”:“此酒以茵陈、栀子、大黄泡制,端午时饮用更佳,可清热利湿,预防虫症。”少女的发辫上别着新鲜的厚朴叶,叶片上用朱砂写着“虫忌”二字,每片叶子都散发着浓郁的药香,随风摇曳间,竟有几只蚊虫落地毙命。
多年后,蜀地形成“小满驱虫”的系列习俗:清晨需采带露的茵陈挂于门首,正午饮茵陈酒时需面向岷山方向,夜晚燃硫黄灯照田埂,灯光需摆成“虫”字形状,谓之“以光驱虫”。药铺推出的“驱虫香囊”成为婚嫁必备之物,新娘需在嫁妆中放置七只香囊,分别置于衣柜、米缸、灶台等处,寓意“七窍防虫,百毒不侵”。而岷山地脉入口处,每年小满都会涌出清冽的泉水,百姓称之为“茵陈泉”,传说饮之可驱体内虫毒,永葆脾胃安康,甚至有孩童以泉水洗眼,谓能“明目驱虫”。
当最后一缕驱虫药香融入稻香,岐黄望着饱满的稻穗,只见每颗谷粒上都隐约有茵陈叶的纹路,宛如天地印下的护佑符。他忽然明白:中医之道,正如小满的稻田,不能只靠杀虫剂的强攻,更需调和土壤的湿热,让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像茵陈清湿热而不伤正,厚朴驱虫积而不耗气,真正的医者,当如小满的细雨,既滋润万物,又荡涤浊秽,让生命在湿热交蒸中依然保持清爽,在虫害肆虐中依然茁壮成长,这才是“治未病”的最高境界。
章回赞诗
小满江南雨气酣,脾宫湿困虫毒蟠。
茵陈煮酒清肝胆,厚朴驱虫荡胃肠。
土伯挥锄除浊秽,水神拂袖涤腥膻。
且看稻花深处好,香囊悬户保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