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藏金,以形引气」,仿《灵飞经》中「符篆疗疾」之法,每一笔都暗含「金水相生,火土相和」的玄机。
一位咳血三日的少年躺上诊床,清露观察他的「鱼际穴」(肺经荥穴)有红点如粟,此乃「肺经有热」的征象。她蘸取膏体如龙眼大,轻轻抹在少年膻中穴的「肺」字上,以掌心劳宫穴(心经荥穴,属火)捂住穴位,轻声念道:「火归坎位,水润离宫,金气承之,百脉自通。」三息之后,少年忽然剧烈咳嗽,咳出一块黑红色痰块,内有细如发丝的「火虫」(虚火炼液所化),痰块落地即干,如被火灼——此乃「火毒随金气沉降,从肺经排出」。再看少年面色,潮红渐退,唇色转为淡红,脉息渐缓,如琴弦复归常度。
围观百姓见状,纷纷上前求治。清露见一老妇咳血不止,指甲紫黑(心血瘀滞),舌边有瘀斑,知是「心血瘀阻,反侮肺金」。她先在老妇「少府穴」(心经荥穴,属火)用三棱针点刺放血,血色暗黑如墨,夹有瘀块,放血后老妇顿觉胸中憋闷稍减,再以「百合膏」敷于「心俞穴」(心经背俞穴)与「肺俞穴」(肺经背俞穴),膏体中的金精与朱砂相互呼应,如「火金协奏」,老妇闭目养神间,竟看见无数白蝶在胸腔中飞舞,扑灭心火,润泽肺叶。
施膏过程中,忽有一孕妇被家人抬来,其面色苍白如纸,却两颧潮红,咳血不止,胎动不安。清露知是「子悬」之证,心火亢盛,上迫于肺,下扰胞胎。她取「朱芯百合」的鳞茎心芽,捣泥调膏,轻敷于孕妇「膻中穴」与「关元穴」(丹田,肾经穴位),以「补母泻子」之法——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故补肺即能滋肾,肾水足则心火自降。同时,以「羽音」(属水)的磬声绕梁,引导孕妇默念「吹」字诀(对应肾水),片刻后,孕妇腹中胎动渐缓,咳血渐止,面上血色回升,此乃「金水相生,母子相安」之效。
第五节·夜调金气
小满夜,月黑星繁,清露登上城楼,见城中病气如赤云蔽日,心宿光芒倒映在护城河中,竟似血水荡漾,河面浮着成片的白沫,如肺中痰涎,随波起伏。她取出七枚铜铃,铃身刻着「肺」「心」二经腧穴: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中府、膻中,系于百尺高杆,杆顶置「西方庚金旗」(白旗绣白虎,白虎属金,主肃杀)。子时一到,她振袖挥铃,铜铃发出「商」音(属金),叮叮声中,西方白气与北方黑气交织成网,如「金水相生」之象,自天而降,笼罩全城。
铜铃震动频率与人体肺经的「太渊穴」共振,形成「金气场」,百姓在睡梦中觉有凉风吹过百会穴(诸阳之会),继而从鼻腔、口腔排出温热的浊气,咳出黄痰,痰中夹着细小「火晶」——此乃心营热毒凝结之物,状如水晶,触之灼热,正是《黄帝内经》「热者寒之」的具象化。清露观星象,见心宿光芒渐弱,参宿重新发亮,如白虎苏醒,金气渐振,知「火刑金」之势已缓,肺金开始恢复「治节」之职。
她命药童点燃「金气香」(以百合、檀香、降真香、乳香、没药合制,其中百合占七成,应肺经七穴),香烟呈白色,缕缕上升,融入铜铃激起的金气网中。此香中还融入了「商音」声波——事先以青铜磬敲击出特定频率,录制于香灰中,随烟扩散,如「金气入肺,以音润肺」,百姓吸入后,自觉喉间清凉,心胸开阔,正如《乐记》所言「金石之音,可疗心疾,商音肃杀,可散火毒」。
至丑时(1-3点,肝经旺),清露见城中赤气已退大半,唯有城南一隅仍有火光闪烁,如残烛未灭。她取出「千里眼」(以水晶磨制,能透视病气),见那里聚集着数十名重症患者,心火如火炬,肺金如残灯,岌岌可危。于是,她折下城头的「金铃枝」(铜铃杆上生出的桂枝,得金气滋养),以指代针,隔空点刺患者「尺泽穴」(肺经合穴,属水,能泻火)、「少冲穴」(心经井穴,属木,能泄火),每点一处,便有一道白气从铃尖射出,如「金刀断火」,片刻后,城南火光渐熄,病气消散。
第六节·医理烛微
「为何用朱砂写穴?普通墨汁为何不可?」随行郎中捧着空膏罐,眼中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