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80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268集 展望未来

第268集 展望未来(1 / 3)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喝醉后被白梦妍捡回家 血圣 悍匪重生,我略微出手已无敌 盛唐华章 战骨 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 尘暮归残楼 清灵爱忘羡 造反成功后,方知此地是红楼 四合院:重生六零,我打猎致富

新篇:户籍簿上的晨光

第一章碎纸堆里的新生

赵家村的清晨,总带着点泥土翻新的潮气。

王大爷蹲在自家破土墙根下,手里捏着半张烧焦的纸片——那是去年冬天,日伪户籍登记处被游击队员烧掉的户籍簿残页,边角还留着模糊的“良民证”

字样。

此刻,这纸片正被他小心翼翼地卷成引火纸,塞进新垒的灶台。

“爹,区里的新户口簿到了!”

儿子赵铁柱扛着两捆刚割的苜蓿草,裤兜里鼓鼓囊囊地揣着本蓝布封面的小册子。

那册子边角磨得亮,封面上“抗日民主政权居民登记证”

几个字,是区里文书用毛笔写的,透着股刚劲。

王大爷接过册子,指尖在布面上摩挲。

这触感和过去那张薄薄的、印着太阳旗的纸片完全不同。

新户口簿里,第一页是户主赵铁柱的名字,下面跟着王大爷老两口,还有赵铁柱新娶的媳妇春杏。

每一页都盖着鲜红的区政府大印,油墨香混着纸张的草木气,闻着踏实。

“昨儿夜里,区公所的李干事挨家挨户教咱们填。”

春杏端着刚熬好的玉米糊糊从屋里出来,围裙上还沾着面星,“他说以后这就是咱们的‘身份证’,种地、赶集、去根据地换盐,都得带着。

不像以前,良民证揣着,见了鬼子腿肚子都打颤。”

村头的老槐树下,早已围了一堆人。

识字的张秀才捧着自家的户口簿,正给不识字的婆娘念:“户主张三,妻李氏,男娃狗剩,女娃丫蛋……下面还有‘家庭成分:贫农’,‘土地亩数:三亩二分’……这可清楚多了!”

几个月前,日伪的户籍簿还像道枷锁,逼着百姓报田亩、交人头税。

如今,新户口簿上不仅记着人口,还清清楚楚列着每家的土地和农具。

这是抗日民主政权在沦陷区推行的新户籍制度,不再是为了搜刮和控制,而是为了让百姓知道,自己脚下的地、头上的天,都重新归了自己。

第二章丈量土地的晨光

区里的测绘员小李,最近成了赵家村最受欢迎的人。

他背着个木头三脚架,脖子上挂着皮尺,每天天不亮就出门。

“李同志,先给俺家量量那二分菜地吧!”

王大爷领着小李往村东头走,“去年鬼子把俺家篱笆拆了,种的茄子都让伪军给踩了。

现在想围起来,种点辣椒和西红柿。”

小李铺开绘图纸,三脚架上的罗盘指针稳稳指向北方。

他一边拉皮尺,一边在本子上记:“赵家宅基地,东西长十二步,南北宽十五步,附带菜地二分……”

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图纸上,那些用铅笔描出的线条,像极了老农犁地时划出的垄沟。

“大爷,这新户籍制度啊,不光是记个人口。”

小李擦了把汗,指着图纸解释,“您看,每家的土地、房屋都要登记在册,以后就是您的‘地契’。

政府还要按这个给咱们分公粮任务,多劳多得,再也不像以前,不管收成全按人头摊派。”

隔壁的赵铁柱正在翻整自家的三亩地。

他新买了把铁犁,犁头在晨光下闪着亮。

“春杏,你说等秋收了,咱拿新户口簿去镇上换点棉花种子咋样?区里说今年推广新棉种,产量能翻一番。”

春杏正往地里撒粪肥,闻言直起腰,脸上沾着土,眼睛却亮得像星星:“昨儿李干事还说,以后妇女也能上户口簿独立成户呢!

等咱攒够了钱,也盖三间大瓦房,把户口簿往堂屋墙上一挂,看谁还敢说咱没根!”

远处的田埂上,一队穿着灰布军装的战士正帮老乡们插秧。

他们是刚从根据地调过来的工作队,一边帮着重建,一边宣传新政策。

班长老王挽着裤腿,裤脚上还沾着泥,他直起身子朝地里喊:“赵铁柱,加把劲!

等这季稻子收了,区里就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新书推荐: 替嫁后成了校草的豪门后妈 渣男搞大替身肚子,我转身高嫁京圈太子 继兄宠我掌心娇,亲哥红眼悔断肠 我们[暗恋] 我可不是东京文豪 穿成冷宫弃妃,我在后宫开小卖部 潮湿咬痕 雷神大洪 重生07:从小学生开始加点 喂养祖宗后,我打造了顶级豪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