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80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211集 军户匠户与户籍世袭制

第211集 军户匠户与户籍世袭制(1 / 4)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喝醉后被白梦妍捡回家 血圣 悍匪重生,我略微出手已无敌 盛唐华章 战骨 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 尘暮归残楼 清灵爱忘羡 造反成功后,方知此地是红楼 四合院:重生六零,我打猎致富

明朝“配户当差”

制度:世袭户籍下的社会枷锁

一、制度背景与核心设计:洪武治国的秩序重构

1战乱废墟上的统治需求

元朝末年,持续数十年的战乱使全国人口锐减。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元年(1368年)全国人丁仅约1600万,较元初减少近70,北方多地“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

朱元璋出身底层,深知“民者,国之本也”

,为快恢复农耕经济、保障兵源与赋役,亟需一套将人口固化于特定职业的管理体系。

其制度构想既继承了元朝“诸色户计”

的世袭逻辑(如军户、匠户的分类),又强化了“以籍定役”

的强制力——元朝户籍尚可通过“投下户”

等形式变动,而明朝则以《大明律》规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

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版籍者,罪同”

,将户籍世袭上升为国家法律。

2“配户当差”

的制度骨架

-分类逻辑:以职业为核心,将户籍分为三大层级:

-核心役户:军户(军事)、匠户(手工业)、民户(农耕)、灶户(制盐),承担国家最基础的劳役需求;

-专业役户:儒户(科举预备)、医户(医疗)、阴阳户(风水历法),服务于官僚体系与社会管理;

-特殊役户:乐户(乐舞)、丐户(贱籍),从事被视为“卑贱”

的职业,户籍世代不得变更。

-管理工具:与“黄册制度”

深度绑定。

洪武十四年(1381年)推行的黄册,每十年更新一次,详细登记人户“丁口、田宅、资产”

,并在封皮标注户种(如“军户”

“匠户”

),成为“配户当差”

的执行依据。

地方官府按黄册强制征调劳役,“凡军、匠、灶户,役皆永充”

(《明史·食货志》)。

二、典型户种的运作机制:从职业绑定到生存困境

1军户:被土地与兵役双重捆绑的“国家农奴”

(1)军事-农耕的双重负担

明朝军户约占全国总户数的15,总数200万户。

其管理实行“卫所制”

,全国设17个都司、329个卫,军户按“三分守城,七分屯种”

原则,平时50以上精力用于耕种军屯土地,所产粮食除自给外,需向卫所缴纳“子粒”

(军粮),每亩定额03-05石,远民户田赋(平均每亩01石)。

遇战事时,卫所按“正丁”

征调,如永乐年间北征蒙古,每次征调军户达数十万,“父子兄弟相继死于兵戈”

(《明通鉴》)。

(2)世袭制下的恶性循环

-替补机制:军户需登记“正丁”

(服役者)、“余丁”

(替补者)、“继丁”

(幼丁),形成三级替补体系。

若正丁逃亡或战死,余丁必须补位,否则全家治罪。

如宣德年间,山西行都司军户因逃亡被“勾补”

(追捕替补)者达12万人,许多家庭为避役“父子离散,夫妻分携”

(《明宣宗实录》)。

-土地侵占:军官利用职权兼并军屯,如成化年间,大同、宣府等地军屯“十之七八为将校所占”

,军户无地可耕,却仍需缴纳子粒,被迫“卖儿鬻女,逃窜他方”

至嘉靖年间,九边卫所军户逃亡率普遍60,如辽东定辽左卫原额军人,实存仅2533人,“军伍空虚,边备废弛”

(《明世宗实录》)。

2匠户:官营手工业的技术囚徒

(1)轮班与住坐:两种奴役模式

-轮班匠:全国约万匠户中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新书推荐: 惠妃不想养崽(清穿) 出口成真!对照综艺女配发疯爆红 体育及其生存 夜尽时天明 不撩禁欲哥哥后,她被疯吻囚宠 上错婚车,错娶千亿女总裁 听说杀人如麻的权臣暗恋我 八零重生:我养废了白眼狼们 情刺儿 结婚三年仍完璧,改嫁糙汉就多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