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者集群的星舰残骸群悬浮在“碎星带”
时,像一群搁浅在宇宙沙滩上的巨鲸。
卡伦驾驶着共生号靠近时,能清晰看到那些锈迹斑斑的舰体——有的是战争中被击穿的巡洋舰,弹孔里还嵌着陨石碎片;有的是废弃的货运舱,舱门歪斜地敞开着,露出里面堆积如山的废弃零件;最显眼的是一艘半截的指挥舰,舰桥的舷窗早已破碎,却被漂流者用星尘胶和金属板修补成了居住舱,窗沿上甚至摆着几盆用罐头盒种的星尘草。
“这是我们的‘浮城’。”
机械族的老工匠铁砧拄着拐杖在接驳口等候,他的机械臂上布满了焊接的痕迹,“卡伦领说你们带来了裂石星的种子,还有……让碎片变成家的法子?”
卡伦操控着轮椅踏上指挥舰的甲板,脚下的金属板出“咯吱”
的声响。
他环顾四周,现漂流者们早已用自己的方式改造着残骸:用电缆将不同舰体连接成通路,用反光板引导碎星带微弱的星光,甚至在一艘货舱的底部凿出蓄水池,收集星际尘埃凝结的露水。
这些改造粗糙却实用,像一群手艺人用碎布拼凑出的补丁i1t,虽然不华丽,却透着顽强的生命力。
“星盟枢纽的工程师根据你们的结构,设计了‘共生改造方案’。”
卡伦调出全息投影,上面是用不同颜色标注的改造区域,“红色是能量区,用从裂石星学来的聚尘原理,收集碎星带的星尘;蓝色是生态区,种上杂交稻和边缘星域的耐旱植物;绿色是居住区,保留你们熟悉的舱室结构,但加装隔音和保温层。”
铁砧的机械眼在投影上停留了很久,突然指向能量区的设计:“这里的星尘导管太细,碎星带的星尘流不稳定,容易堵塞。
得像我们连接舰体那样,用粗一点的管道,再加个过滤阀。”
他转身从工具箱里拿出一段改造过的金属管,管壁上布满了细密的孔洞,“这是我们用废弃主炮管改的,星尘能进,碎石进不来。”
卡伦的光学镜头亮了起来。
他立刻将铁砧的建议传回星盟枢纽,工程师们很快调整了设计图,将机械族的“过滤阀”
与枢纽的“聚尘器”
结合,新的能量导管既能高效收集星尘,又能抵御碎星带的陨石撞击。
“这就是共生的意思吧?”
卡伦看着修改后的图纸,“你们懂碎星带的脾气,我们懂机器的语言,合在一起才是最好的方案。”
改造工程在第三天正式启动。
漂流者们熟练地爬上爬下,用氧焊切割废弃的舰体,他们的动作灵活得像猴子,在倾斜的甲板上如履平地;从星盟枢纽赶来的工程师则操控着精密的仪器,校准星尘导管的角度,确保能量收集效率最大化。
最奇妙的是孩子们——他们穿梭在大人之间,用捡到的彩色导线给裸露的管道“穿衣服”
,那些五颜六色的线在金属管道上缠绕出螺旋纹,像给冰冷的机械注入了活泼的生机。
“以前修舰体是为了活下去,现在是为了活得好。”
铁砧站在指挥舰的顶部,看着工人们给蓄水池加盖透明的星尘板,这样既能透光让植物生长,又能防止露水蒸。
他的机械臂轻轻抚摸着舰体上的弹痕,那里曾是战争的伤疤,如今却被孩子们画上了笑脸,“卡伦领说,你们在裂石星种出了会弯腰的稻穗,我们也能在残骸上造出会呼吸的家。”
在生态区的建设中,两种智慧的碰撞尤为精彩。
星盟工程师想用标准化的种植箱,确保杂交稻的生长环境统一;但机械族的农妇们却坚持要“随舰就形”
,在货舱的凹陷处种耐旱植物,在倾斜的甲板边缘种爬藤类蔬菜,甚至在管道的缝隙里塞进星尘草的种子。
“碎星带的星尘流是斜着走的,植物也得顺着它长。”
农妇领铁花蹲在新开辟的菜畦旁,手里拿着一把用螺丝刀改造的小铲子,“就像我们这些漂流者,不顺着宇宙的脾气,早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