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伦看着铁花在管道的阴影里种下耐阴的蘑菇,又在光照充足的舱顶种上喜阳的星尘麦,突然明白机械族早已摸索出与碎星带共生的法则——不是对抗环境,是拥抱它的不完美,在裂缝里种出希望。
他让工程师们放弃标准化方案,跟着农妇们学习“随形种植”
,结果生态区的植物成活率反而提高了三成。
“机器需要精准,生命需要灵活。”
卡伦在日志里写道,他看着铁花用星尘草编织的网子罩住幼苗,防止被陨石碎片砸伤,“枢纽的智慧像精密的齿轮,边缘的智慧像柔韧的藤蔓,齿轮能转,藤蔓能绕,合在一起才能在碎星带扎下根。”
能量区的改造则体现了另一种互补。
漂流者们熟悉星尘流的规律,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位置收集能量效率最高;星盟工程师则擅长将收集的能量储存和分配,他们设计的“智能分流系统”
,能根据居住区、生态区的不同需求,自动调节星尘能量的输出。
当第一缕星尘能量通过改造后的导管流入储能罐时,整个浮城的灯都亮了起来——不是过去那种忽明忽暗的闪烁,是稳定而温暖的光芒,像碎星带突然升起了一轮小太阳。
“以前晚上不敢开太多灯,怕能量不够。”
一个机械族孩子趴在舷窗边,看着外面亮起的灯光映照着星尘流,像一条光的河,“现在能开一整夜了,妈妈说,等稻子熟了,我们还能在灯下做新衣服。”
改造工程进行到第十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陨石雨袭击了碎星带。
漂流者们立刻启动了传统的防御机制——用废弃的金属板搭建临时屏障;星盟工程师则启动了新安装的“星尘护盾”
,两种防御方式叠加在一起,竟完美地挡住了所有陨石。
当最后一块陨石被护盾弹开时,浮城上爆出欢呼声,漂流者们和工程师们相互击掌,金属手掌与血肉手掌的碰撞声,在碎星带中格外响亮。
“这才是最结实的盾牌。”
铁砧看着完好无损的生态区,那里的杂交稻正在微风中摇曳,“一边是我们用了几十年的老办法,一边是你们带来的新技术,谁也离不开谁。”
工程完工那天,漂流者们在指挥舰的甲板上举行了“启航仪式”
——不是离开碎星带,而是宣布这座浮城正式“扎根”
。
卡伦作为代表,将一块融合了枢纽螺旋纹与机械族齿轮的金属牌,钉在了指挥舰的舰桥上。
金属牌上刻着一行字:“破碎的不是终点,是新生的。”
当共生号准备离开时,铁砧送给卡伦一个特别的礼物——用废弃的引擎零件和星尘草编织的“共生鸟”
,鸟的一只翅膀是金属的,另一只翅膀是草编的,却能在星尘流中保持平衡。
“它会飞遍所有边缘星域,告诉大家,残骸里能长出家,碎星带里能种出希望。”
卡伦的货舱里,如今装满了来自两个边缘文明的礼物:裂石星的稻种、浮城的共生鸟、孩子们画的“机械花园”
。
他知道,这些礼物将成为新的信使,把边缘的智慧带回星盟枢纽,让更多人明白:宇宙的永续之道,既藏在星核的法则里,也藏在裂石星的稻田里,藏在碎星带的浮城里,藏在每个生命对“家”
的渴望里。
共生号驶离碎星带时,卡伦最后望了一眼那片漂浮的家园。
改造后的浮城在星尘流中闪烁着温暖的光芒,生态区的绿色从舰体的缝隙中蔓延出来,像给冰冷的金属披上了柔软的绿毯。
他仿佛能听到孩子们在灯下的笑声,听到星尘稻生长的细微声响,听到两种文明的智慧在残骸上交织出的、属于未来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