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石星的灰雾难得散去时,卡伦正蹲在杂交稻田里,用机械手轻轻拂过稻穗。
距离播种已过去三个月,那些同时带着星盟枢纽螺旋纹与岩居人印记的稻株,如今已长得齐腰高,饱满的谷粒在稀薄的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金芒,既保留了耐旱品种的坚韧根系,又带着高产稻的丰硕穗粒,像两个文明的智慧在土地里结出的和解之果。
“按裂石星的老规矩,稻穗低头时,就该办‘谢尘宴’了。”
石老的声音从田埂传来,他手里捧着一个用星舰残骸改造的竹篮,里面装着刚成熟的第一批新米,米粒上还沾着红褐色的泥土,“以前只谢土地,今年要多谢两样——你们带来的种子,还有愿意蹲下来听裂石星说话的人。”
卡伦的光学镜头捕捉到石老眼角的皱纹里藏着笑意。
这些天,他看着岩居人用最原始的石臼舂米,却会在舂米前启动他留下的星尘检测仪,确保米粒的能量活性;看着他们按“分时”
的节奏收割,却会用他改良的转换器给剩下的稻茬补充能量,古老的传统与新的技术,像稻秆与稻穗一样自然地生长在一起。
谢尘宴的场地设在聚居地最大的聚尘屋前。
岩居人用星尘草编织的垫子铺满地面,垫子上绣着螺旋纹与铁矿石符号交织的图案;卡伦则从共生号上搬来枢纽的“光感灯”
,这种灯能吸收星尘光,此刻正将淡金色的光芒洒在每个人脸上,连灰雾都被染成了温暖的色调。
“第一碗米,该敬裂石星的土地。”
石老举起陶碗,碗里的米饭冒着热气,混着泥土的清香。
他将碗举过头顶,轻轻倾斜,让几粒米饭落入脚下的土地,“它饿着肚子,却还是把最后一点力气给了我们。”
卡伦跟着照做时,忽然想起在星盟枢纽的庆典上,老农也曾对着星尘稻田鞠躬。
原来无论在枢纽还是边缘,对土地的敬畏都是共通的语言,只是表达方式不同——枢纽用繁复的仪式,裂石星用朴素的馈赠,本质里都是“取之有度,报之有礼”
的共生之道。
宴席上的菜肴藏着两个文明的巧思。
岩居人用杂交稻做了“尘香饭”
,煮饭的水是用聚尘屋收集的星尘露水,饭香里带着灰雾特有的清冽;卡伦则教他们用枢纽的“能量烹饪法”
,将星尘能量注入野菜汤,让原本苦涩的菜叶变得甘甜。
小石捧着一碗混合了两种做法的米粥,仰起脸对卡伦说:“这味道像裂石星的日出,既有石头的硬气,又有星星的软光。”
酒过三巡,石老忽然拍了拍手,聚尘屋的阴影里走出一群岩居人孩子,他们手里捧着用星尘稻壳做的小灯笼,灯笼上画着共生舰的航线图——那是小石根据卡伦的星图临摹的,航线从裂石星出,连接着星盟枢纽、镜像城、回音谷,最后回到裂石星,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孩子们说,要把裂石星的故事‘寄’出去。”
石老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以前我们以为,裂石星是宇宙的尽头,没人会在乎这里的人过得好不好。
现在才知道,星尘早就把我们连在一起了,就像这稻穗,少了哪颗谷粒,都不完整。”
卡伦打开通讯器,将现场的画面传回星盟枢纽。
屏幕里,老农正举着碗与裂石星的方向遥遥相对,星盟广场上的各族人也跟着举杯,光感灯的光芒与裂石星的灯笼交相辉映,在星尘中连成一条跨越光年的光带。
“这才是‘星尘之约’的真意啊。”
小星的声音从通讯器传来,带着笑意,“不是让所有人都过上一样的日子,是让每个地方的人,都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吃得饱、笑得真,知道远方有人惦记着。”
宴席过半,卡伦被石老拉到聚尘屋的角落。
石老从怀里掏出一块磨损的星尘晶,晶体内封存着一段模糊的影像:三百年前,岩居人的祖先被掠夺族驱赶,他们跪在裂石星的土地上,对着星尘祈祷,希望后代能“有一天,不用再躲着星星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