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坚守 “价值信念”,不被外界动摇。在多元文化与价值冲击的当今社会,人们容易陷入价值迷茫,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我们需明确自己的价值信念,如对 “公平”“正义”“善良” 的追求,在面对价值冲突时,不轻易动摇自己的信念。例如,媒体从业者需坚守 “客观真实” 的信念,不传播虚假信息,不迎合低俗趣味;教育工作者需坚守 “立德树人” 的信念,不功利化教学,不忽视学生品德培养。
最后,培养 “义勇” 精神,直面挑战与风险。坚守原则与信念往往需要面对挑战与风险,如遭受误解、面临压力甚至威胁,我们需培养基于 “仁” 与 “义” 的 “义勇” 精神,有勇气直面这些挑战与风险,以行动坚守自己的原则与信念。例如, whistleblower(举报人)需有勇气揭露违法违规行为,即使面临报复风险,也不放弃维护正义;志愿者需有勇气深入贫困地区或危险环境,即使面临艰苦条件,也不放弃帮助他人的使命。
五、曾子三句论述的逻辑关联:君子担当的完整图景
曾子提出的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并非孤立的三句话,而是层层递进、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君子担当的完整图景 ——“托六尺之孤” 是君子担当的基础(守护信任与生命),“寄百里之命” 是君子担当的拓展(承载家国与使命),“临大节而不可夺” 是君子担当的核心(坚守信念与气节),三者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精神,完整勾勒出儒家理想中君子的担当品格。
(一)“托六尺之孤”:担当的基础 —— 守护信任
“可以托六尺之孤” 是君子担当的基础,因为它关乎 “信任” 的守护。信任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建立关系的基础,只有能够守护他人信任的人,才能进一步承担更重大的责任(如 “寄百里之命”)。一个连他人托付的生命都无法守护的人,必然无法承担起治理家国的使命;一个连信任都无法坚守的人,必然无法在 “大节” 面前坚守信念。
例如,周公旦正是因为能够守护武王的信任,成功辅佐成王,才获得了治理周王朝的机会;子产正是因为能够守护郑简公的信任,妥善处理郑国的内政外交,才被托付治理郑国的重任;孔子正是因为能够守护自己对 “仁” 的信念(本质是对天下百姓的信任与承诺),才能够在周游列国时坚守气节。“托六尺之孤” 所守护的信任,为君子承担更重大的担当奠定了基础。
(二)“寄百里之命”:担当的拓展 —— 承载使命
“可以寄百里之命” 是君子担当的拓展,它将 “守护信任” 从个人层面提升到家国层面,从守护个体生命拓展到承载家国使命。如果说 “托六尺之孤” 是君子担当的 “小担当”,那么 “寄百里之命” 便是君子担当的 “大担当”—— 它要求君子将个人能力与家国责任结合,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深远的思考,为家国的发展与百姓的福祉贡献力量。
这种拓展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 “守护信任” 的基础之上。只有能够守护个人信任的君子,才能获得承载家国使命的机会;只有具备 “信”“仁”“勇” 品格的君子,才能在承载家国使命时,不辜负家国的托付与百姓的期望。例如,子产正是因为在处理郑国政务时展现出 “信”“仁”“智” 的品格,守护了郑简公与百姓的信任,才被托付治理郑国的使命;孔子正是因为在周游列国时展现出对 “仁” 的坚守,获得了弟子与百姓的信任,才能够传播 “仁政” 思想,影响后世的家国治理。
(三)“临大节而不可夺”:担当的核心 —— 坚守精神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是君子担当的核心,它将君子担当从行为层面提升到精神层面,从具体的责任承担升华到信念与气节的坚守。无论是 “托六尺之孤” 还是 “寄百里之命”,最终都需要 “临大节而不可夺” 的精神支撑 —— 在 “大节” 面前,只有坚守信念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