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 “仁政”“礼治” 的理想,周游列国十四年,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却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与气节,从未因利益诱惑或危险威胁而动摇。
在卫国,卫灵公虽对孔子礼遇有加,却只关心孔子的车马随从,对其政治主张毫无兴趣,甚至与孔子讨论军事,回避 “仁政” 话题。孔子深知卫灵公无意推行自己的理念,虽面临留在卫国可获优厚待遇的诱惑,却依然选择离开,留下 “道不同,不相为谋” 的坚定;在齐国,齐景公欲以 “季、孟之间” 的俸禄任用孔子,却不愿施行 “礼治”,孔子明确表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拒绝了齐国的邀请;在陈国与蔡国之间,孔子与弟子们遭遇 “绝粮” 困境,弟子们大多病倒,子路甚至质疑 “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却依然 “讲诵弦歌不衰”,向弟子们阐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的道理,坚守自己的理想与气节。
孔子的周游列国,不仅是传播 “仁政” 思想的过程,更是 “临大节而不可夺” 的担当实践 —— 面对利益诱惑,他坚守 “义” 的底线;面对危险困境,他保持 “勇” 的坚定;面对他人质疑,他秉持 “信” 的执着。这种对信念与气节的坚守,成为儒家 “守节” 的典范,也为曾子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的论述提供了思想源泉。
(三)“临大节而不可夺” 的内在支撑:“仁”“义”“勇” 的融合
君子之所以能在 “大节” 面前 “不可夺”,并非单纯依靠意志力,而是源于 “仁”“义”“勇” 三种品格的深度融合,这三种品格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君子坚守气节的内在动力。
“仁” 是 “不可夺” 的情感基础。君子心怀 “仁” 爱,将对百姓的关怀、对天下的责任作为自己的情感寄托,这种情感让他们在面对 “大节” 考验时,能够超越个人利益与安危,将 “仁” 的使命置于首位。例如,孔子之所以坚守 “仁政” 理想,正是因为他心怀对百姓疾苦的 “仁” 爱,不愿因个人安危而放弃为百姓谋福祉的使命。
“义” 是 “不可夺” 的原则底线。君子以 “义” 为行为准则,明确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在 “大节” 面前,“义” 成为他们判断是非的标尺,即使面临诱惑或威胁,也绝不跨越 “义” 的底线。例如,叔向之所以拒绝求情与贿赂,正是因为他认为求情与贿赂违背 “义” 的原则,宁愿被囚禁,也不愿突破 “义” 的底线。
“勇” 是 “不可夺” 的行动力量。君子的 “勇” 并非鲁莽冲动,而是基于 “仁” 与 “义” 的 “义勇”—— 在 “大节” 面前,他们有勇气直面危险与挑战,有勇气拒绝诱惑与压迫,以行动坚守自己的信念与原则。例如,周公旦之所以能平定叛乱,正是因为他拥有基于 “仁”(守护周王朝与成王)与 “义”(维护宗法制)的 “义勇”,有勇气直面叛乱的危险,扞卫自己的使命。
“仁”“义”“勇” 的融合,让君子在 “大节” 面前既有情感的温度,又有原则的坚定,还有行动的力量,从而实现 “不可夺” 的坚守,成为担当精神的灵魂所在。
(四)“临大节而不可夺” 的当代启示:坚守原则与信念
在当今社会,“大节” 的形式虽与春秋时期不同,但 “坚守原则与信念” 的核心内涵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面对利益诱惑、权力压迫,还是面对道德困境、价值冲突,都需要我们践行 “临大节而不可夺” 的担当,坚守自己的原则与信念。
首先,坚守 “道德底线”,不被利益诱惑。在当今社会,利益诱惑无处不在,如职场中的不正当竞争、商业中的欺诈行为、生活中的权力寻租等,面对这些诱惑,我们需以 “义” 为原则,坚守道德底线,不做违背良心与法律的事情。例如,企业家需坚守 “诚信经营” 的底线,不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不偷税漏税;公职人员需坚守 “廉洁奉公” 的底线,不贪污受贿,不滥用职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