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的反美情绪,发放救济面粉,朱自清当时患有严重的胃溃疡,体重仅 38.5 公斤,却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说 “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他在日记中写道 “此事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决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己身做起”,这种不被名利所罔的坚守,正是 “不可罔也” 的当代诠释。
这些案例揭示:“可欺” 与 “不可罔” 的区别,在于是否触及仁的底线。善意的误解可以宽容,恶意的操纵必须抗争;暂时的蒙蔽可以忍受,长久的愚弄必须反击。正如孔子所言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真正的仁者,既能与不同意见和解,又能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
六、仁智双彰:儒家伦理的平衡之道
孔子对宰我的回答,本质上是在阐述仁与智的辩证关系:仁是内核,智是边界;仁是动力,智是方向。这种平衡之道,贯穿儒家思想的始终,从孔子的 “中庸” 到孟子的 “仁智合一”,再到荀子的 “知通统类”,都在强调:没有智慧的仁是盲目的,没有仁爱的智是冰冷的。
春秋时期的子产,完美诠释了仁智双彰。他治理郑国时,既 “作丘赋”“铸刑书”(智)—— 将法律条文铸于鼎上,打破 “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的秘密法传统;又 “不毁乡校”,允许百姓议政(仁)。有人劝他 “毁乡校以弭谤”,子产答 “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这种 “闻过则喜” 的态度,正是仁与智的结合 —— 以仁心倾听民意,以智慧辨别是非。
现代的钱学森,在回国后展现仁智双彰的担当。1955 年,他突破美国阻挠回到祖国,“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他既领导 “两弹一星” 研发(智),提出 “工程控制论”,解决导弹制导等关键技术;又坚持 “把最好的科研成果献给祖国”(仁),拒绝国外的高薪邀请,说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在科研中,他既鼓励创新,又强调 “科研要为国家需求服务”,将个人智慧与民族命运紧密结合,正如他所言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这些历史人物证明:仁与智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相辅相成的整体。仁如沃土,滋养智慧的生长;智如阳光,照亮仁爱的方向。正如《中庸》所言 “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真正的君子,必然兼具这三种品德,在复杂的世事中找到平衡。
七、当代镜鉴:不陷之仁的现实意义
宰我与孔子的对话,在当代社会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今天的 “井” 可能是网络谣言的陷阱,可能是道德绑架的困境,可能是盲目行善的误区,而 “不可陷也,不可罔也” 的智慧,为我们处理这些问题提供了指南 —— 真正的善良,需要理性的守护;真正的担当,需要智慧的指引。
在慈善公益领域,“不陷之仁” 尤为重要。2016 年,某明星为救助贫困儿童,通过某公益组织捐赠 500 万元,却未考察该组织的透明度,后来该组织被曝光 “行政费用占比高达 40%”,善款实际用于救助的不足 30%,不仅未能助人,反而打击了公众的慈善热情。这种 “陷” 于善意的失误,印证了孔子 “不可陷也” 的警示:行善之前,需先考察机构的透明度(如查看年度报告、项目评估)、项目的可行性(是否有具体实施方案),让仁爱在制度的框架内运行。而 “水滴筹” 等平台通过大数据核实求助信息(如医院诊断证明、家庭收入情况),引入第三方审计,既方便了爱心传递(仁),又防止了 “诈捐” 等欺诈行为(智),2023 年其平台求助信息核实准确率达 9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