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来看,我们这5个月已经拿下26块地皮地盘项目,可建筑面积超过 200万平方尺,总耗资6800万港元。”
陆孝清站在地图前,用红笔圈出已收购的地块.
“速度可以再快一点。”
陈光良开口,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现在的地皮价格,比风波前低了 50%还多,很多业主急着套现移民,这是我们扩大版图的最好时机。不管是大地盘还是小地盘,只要位置合适、价格合理,就果断拿下——尤其是新界的地皮,现在没人看得上,十年后会成为香饽饽。”
一位负责财务的高管忍不住提问:“董事长,我们这5个月已经花了6800万,再继续收购,现金流会不会紧张?毕竟红磡隧道的项目还在投入,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也需要资金支持。”
“现金流不是问题。”
陈光良翻开财务报表,语气笃定:“第一,长实的综合盈利不菲,其中酒店、商业地产、饮料食品的收益比较稳定,地产抄底的资金完全能覆盖;第二,平安银行会给予全力的支持,专门用于地产收购。”
他顿了顿,看向众人继续说道:“大家要记住,地产行业的规律是‘三年一小周期,十年一大周期’,现在是周期的谷底,越是没人敢买,我们越要敢出手。等市道回暖,这些地皮的价值至少翻三倍,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今天的决定有多正确。”
高管们纷纷点头,原本的顾虑渐渐消散。
他们早已习惯陈光良的“逆向思维”——1950年期间的抄底、1958年期间的抄底,甚至1965年也小抄了一把。
陈光良话锋一转,目光落在地图上的大屿山区域,说道:“还有一件事,关于大屿山愉景湾的项目,我打算正式立项。”
这句话让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
愉景湾位于大屿山北部,是一个远离市区的离岸岛屿,当时还只是一片荒芜的滩涂,没有道路、没有水电,甚至连常住人口都没有,在所有人看来,都是一块“毫无价值”的地皮。
陆孝清忍不住问道:“董事长,愉景湾的面积确实大,但开发难度也大——光是修建道路、水塘、供电设施,就要投入数亿港元,而且短期内看不到收益。我们现在正值抄底的关键时期,把资金投到愉景湾,会不会影响其他地皮的收购?”
“不会。”陈光良摇了摇头,拿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规划图,“我已经交代平安银行谈好,愉景湾项目单独成立一家公司——香港兴业,所有资金都用专项贷款,不占用长实的自有资金。至于开发节奏,我们不用急,未来十年,先重点做三件事:第一,修建一个 18洞的高尔夫俱乐部,吸引高端客群;第二,建一个游艇码头和游艇俱乐部,对接尖沙咀的航运资源;第三,开发数栋独立花园别墅,每栋占地面积要超过2万平方尺以上”
他指着规划图上的沙滩区域,补充道:“另外,要保留愉景湾的自然景观,同时修建一个人造沙滩;内部会修建马路,还有水塘、电力.现在看起来投入大,但十年后,这里会成为香港首个‘度假式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