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郡仲秋,天高云淡,江风送爽。
海务台钧台之上,甘宁执帆而立,面朝东海,眸光深远。
壮阔的波涛拍打着码头,远处渔帆点点,往来商船络绎不绝,却与南郡昔日的闷热与安逸判若两境。
自西凉锋芒暂歇,南郡北境稳固,今且将视线投向大洋,开拓通商新道。
甘宁回,见海务台重臣杨俭、周泰、黄戟等并立于侧,各自衣袍沾露,皆为此役振奋。
杨俭举符表而奏:“自东吴开港以来,海路商赈多受天灾海盗之扰,南郡又无出海口岸可与吴国直连。
今若在江口新筑‘海渠口岸’,并联通东南诸郡,贸易可通广东、闽南;更可由此一路向南,抵达交趾、真腊诸国。
此外,西域诸国亦欲开辟新商道,与我交好。”
吕布跨步登前,以羽扇轻敲石几,朗声道:“杨将所言甚善。
我澜台未曾涉足大洋,今当以海路连四海,合天下万邦,以实我‘海务台’之名。
尔等可拟‘海路十策’,先行出东兴港至建业、会稽,继通闽越至南海,再议开张南海丝路。
与此同时,百工院需制‘舟桥图’,以连通江洲与岛屿,让商旅军需皆可快渡。
甘宁为领,可率水军先行勘察,杨俭与周泰同往沿海各郡筹备港口,黄戟则掌海防之务,整顿水师与沿岸兵备。”
诸葛亮拂扇微笑,补充道:“尚需与荆湘、吴越两路友邦商请协作,使其派官来访,签订通商盟约;同时借用‘澜台九策·商策’之章,引导商旅税制与跨国律例,令贸易秩序井然。”
群臣俱拜受命,事起即动。
是日午后,海务台派遣四船小舰,载着杨俭、周泰与百工院督造官匠数十人,出东兴港。
东兴港乃南郡东江入海之地,靠近商贸集散,是最便捷的天然港口。
杨俭闻令,召集江南民工数千人,与台下官吏商议修筑泊位。
众人于港口开凿出新码头与粮仓,竹排与浮桥频频搭设,夯土与石板交替铺就,短短数夜,坦途已成,渔舟与商舶可径入内港,卸货避风。
周泰则命建“海风塔”
于港口一隅,用以观测风向、潮汐之变;塔上刻有航道图示,供水手辨别海域浅深与暗礁。
与此同时,百工院工匠兀自奋力。
在杨俭与周泰的指挥下,工匠们打造了两座新型“连桥舟”
:以轻木为骨,铁铆木板为甲,配以水车动力与帆舵,可在江海间自由转换航行模式,又能像桥梁般横跨狭窄水道,满足军粮运送与商人通行之需。
舟桥造好后,当众验试,只见工匠开动水车,舟身缓缓前移,直抵江对岸,数名将士手抬锤镐,稳固桥墩,短短数十步,桥已架成。
文监司长莫定风当即组织百姓汇集新桥试用,担夫挑米,商贾牵牛,车马车行其上,人声鼎沸,皆称奇迹。
东兴码头通航仅一月有余,南郡行署已收到来自会稽、建业的通商请书。
建业太守周衡遣使来访,携来当地产珠玉、茶叶、绸缎等千余斛,并呈三策,请求与南郡互通有无。
会稽令徐翊亦带着特产香料、花雕酒献于行署,盼设“商亭”
于闽越诸州,以便商业中转。
诸葛亮连夜审议,次日与来使签订通商盟约,约定免一载关税及过路徭役,商旅凭行署通牒可在东兴、建业、会稽等地出入通商,并由南郡海防官派护航队,护送商队南下至交趾。
海务台更与百工院联手,将新式舟桥图纸、船舶设计图与通商条约编成《南海行旅记》,分江南诸州学堂与商社,以示万邦有序之典章。
百工院再制“帆橹车轮图”
,供造船匠人参考。
文监司并令《行旅记》《帆橹图》作为科举试题之一,选拔擅长水工之士,以补海务台与百工院之不足。
数月之后,海风习习,东兴港上船只成林,商舶进出如梭。
甘宁率领水师护送批商队南下,队列长达数里;舟桥连通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