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能再见到你,太好了!”
每一次排练,姜柏宸都能给前辈们带来新的惊喜;每一个细节,他都能处理得恰到好处;每一种情绪,他都能传递得精准到位。从最初的“小心翼翼请教”,到后来的“与前辈平等交流”;从最初的“刻意设计动作”,到后来的“角色本能反应”,姜柏宸用一次又一次的排练,完成了从“演员”到“角色”的蜕变。
陈导明老师在一次排练结束后,特意把姜柏宸叫到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里满是欣慰:“柏宸,你现在的表演,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你不仅把沈知远演活了,还赋予了这个角色新的生命力。以后不管是话剧舞台,还是影视屏幕,只要你保持这份对角色的敬畏和用心,肯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
姜柏宸闻言,眼眶微微发热,他躬身道谢:“谢谢陈老师!我还有很多要学的,以后我会继续努力,不辜负各位老师的期望。”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透过排练厅的天窗洒下,将姜柏宸的身影拉得很长。他站在舞台中央,看着眼前的典籍木箱,眼神里满是坚定。他知道,每一次排练都是一次成长,每一次蜕变都是一次新生。他会继续带着这份对演艺事业的热爱,在舞台上绽放光芒,让更多人记住沈知远,记住那段护书的历史,更记住这份永不磨灭的文人风骨。
第七日的京都飘着细雨,排练厅的玻璃幕墙被雨雾蒙上一层薄纱,暖黄的灯光透过薄纱洒进来,竟意外贴合了“雨夜护书”戏份的氛围。舞台上,工作人员用细水管制造出细密的“雨丝”,地面铺着深色的防水布模拟泥泞山路,姜柏宸身着的素色长衫早已被“雨水”打湿,贴在身上,勾勒出略显单薄的身形,却更显乱世中文人的坚韧。
他怀里抱着的典籍木箱,此刻被一层油布裹着——这是他前一晚跟道具组反复试验的结果,既要模拟“防雨”的真实感,又不能影响表演动作。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泞”中,每一步都要先将脚深深踩进“泥地”,再用力拔出,裤脚沾满了“泥水”,却始终将木箱护在胸前,不让雨水打湿分毫。
“沈先生,雨太大了,咱们找个地方避避吧!再走下去,您的身体会垮掉的!”扮演队员的演员追上来,声音里满是担忧。姜柏宸没有回头,只是微微侧过脸,雨水顺着他的发梢滴落,砸在木箱上发出细微的声响。他的声音比平日更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不能停!这雨不知道会下多久,要是耽误了行程,错过了与后续队伍汇合的时间,典籍会更危险。我还撑得住,再走一段路,前面应该有山洞。”
说着,他忽然脚下一滑,身体向右侧倾斜,眼看就要摔倒。他第一时间将木箱往怀里紧了紧,右手死死抓住旁边的“树干”(道具),左手依旧托着箱底,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连手腕都绷得笔直。雨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混着汗水,却没让他有丝毫退缩——他稳住身形后,先检查木箱是否完好,确认油布没有松动,才继续前行。
这个“滑跤护箱”的细节,是姜柏宸临时设计的。昨晚他翻看史料时看到,当年西迁路上,有学者在雨夜赶路时不慎滑倒,却始终将典籍抱在怀里,宁愿自己摔伤,也不让典籍受损。他特意跟导演沟通,加入这个情节,为的是更真实地展现护书人的坚守。
陈导明老师坐在台下,双手不自觉地握紧,直到姜柏宸稳住身形,才缓缓松了口气。他转头对身边的葛幼老师说:“你看他这个滑跤的动作,没有刻意夸张,却把‘护书如命’的信念演到了骨子里。从倾斜身体到抓住树干,再到检查木箱,每个动作都衔接得自然流畅,完全不像刻意设计的,更像是角色的本能反应。这孩子现在对角色的理解,已经到了‘人戏合一’的境界。”
现在他们对姜柏宸的演技,已经是刮目相看的态度,这个后辈,太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