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疽辫晕歌
真晕应知非肿痕,疮旁形状若红筋,脏腑蕴受锐毒发,三晕可愈五伤身。
“注释”民间习惯把肿起的痕迹称作“晕”,但这并非真正的“晕”。真正的“晕”出现在疮口的旁边,形状如同红色的筋脉,都是由于脏腑蕴积了强烈的毒邪而形成的。如果出现两三个“晕”,病症还可以治疗;要是出现五个“晕”,就很难医治了。
内消治法歌
内消表散有奇功,脉证俱实用最灵,脉证俱虚宜兼补,发渴便秘贵疏通。清热解毒活气血,更看部位属何经,主治随加引经药,毒消肌肉自然平。
“注释”经典中说:发表的方剂不应避用热性药物。又说:通过发汗的方法可以使疮疡痊愈。所以说内消和表散的治法有着奇特功效。不过,只有脉象和症状都表现为实症的患者,才可以使用这些方法。倘若脉象和症状都显示为虚证,就应当兼顾补益之法。如果患者出现口渴、便秘的症状,必须赶紧使用疏导通行的药物,不可一概施用表散的方剂。痈疽都是由于气血凝结,火毒过于强盛所导致的。因此治疗应以清热解毒、行气活血为主。更需要详细查看病症所在部位,明确属于哪条经络,然后使用引经药物进行治疗,这样肿痛自然会消除,肌肉也会恢复平整。
内托治法歌
已成不起更无脓,坚硬不赤或不疼,脓少清稀口不敛,大补气血调卫荣,佐以祛毒行滞品,寒加温热御寒风,肿消脓出腐肉脱,新生口敛内托功。
“注释”但凡疮肿已经形成,却不能高突起来,也难以溃破出脓,或者表现为坚硬的肿块,颜色不红却疼痛,又或者没有疼痛,脓液稀少且清稀,疮口难以愈合,这些情况都是气血虚弱的表现。此时治疗应该以大力补养气血、调和营卫为主要方法,以祛除毒邪为辅助,再加入具有辛香之性的药物,来行散郁滞之气,加入温热的药物,抵御风寒之邪。等到脓液排出、肿势消退、腐肉完全去除,气血充足了,新肉自然就会生长。
虚实治法歌
痈疽未脓灸最良,药服托里自安康,发热恶寒身拘紧,无汗表散功最长。肿硬口干二便秘,下利毒热自然凉,焮痛热盛烦躁渴,便和清热自吉昌。内脓不出瘀肉塞,用刀开割法相当,软漫无脓不腐溃,宜服温补助生阳。溃后新肉如冻色,倍加温热自吉祥,大汗亡阳桂枝附,自汗肢厥四逆汤。脾虚溃后肌消瘦,脓水清稀面白黄,不眠发热疮口懈,食少作渴大便溏,宜服清补助脾剂,投方应证保无妨。
“注释”大凡治疗痈疽,无论其阴阳、表里属性,也不论患病天数长短,只要还未见到脓液形成,都适宜采用艾灸疗法。若出现局部焮肿发热且脉象浮的情况,适宜使用托里的药物。倘若脉象紧,伴有发热、怕冷,全身拘紧且无汗,就适宜用解表发散的药物。若肿硬、口干,大小便都艰涩不通,应当使用通下的药物,以宣泄体内毒热。若焮痛且病势深沉,患者烦躁、喜饮冷水,口燥舌干但大便正常,宜用清热的药物。如果内部有脓却排不出来,是因为瘀肉堵塞了疮口,这时要用刀切开引流。若患处软而漫肿,没有脓液,也不发生腐溃,这是阳虚的表现,需用温补的方剂来助长阳气。痈疽破溃后,新肉生长迟缓,颜色如冻伤般,这是肉冷肌寒,应加倍使用温热的药物。若出现大汗淋漓不止,这是亡阳的症状,宜用桂枝、附子等药物。若自汗且四肢厥冷,宜用四逆汤。要是破溃后肌肉消瘦,脓液清稀,面色黄白,这是脾虚;失眠发热,是虚火上炎;疮口松弛扩大,是气陷不能固摄;食量减少、口渴,大便溏薄,是脾虚有热,这些情况都适宜服用清补并能助脾的药物。
痈疽针法歌
取脓除瘜用铍针,轻重疾徐在一心,皮薄针深伤好肉,肉厚针浅毒犹存。肿高且软针四五,坚肿宜针六七分,肿平肉色全不变,此证当针寸许深。背腹肋胁生毒患,扁针斜入始全身,欲大开口针斜出,小开直出法须遵。气虚先补针宜后,脓出症退效如神,用在十日半月后,使毒外出不伤人。又有不宜用针处,瘿瘤冬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