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骨筋。
“注释”经典说:痈疽若有赘生物,应当用针切开去除。又说:铍针不像锋针那样锐利,是用来排出大脓的。所以说取脓和去除赘生物要用铍针。进针的轻重、快慢,都有固定的标准,需要医者心中衡量把握使用,不可随意操作。因为如果皮肤薄而进针过深,反而会伤到好的肌肉;如果肌肉厚而进针太浅,毒又难以排出。一般来说,肿高且软的,病变在肌肉,针入四五分;肿低且坚硬的,病变在筋脉,针入六七分;肿平且肉色不变的,病变附着在骨上,适宜针入一寸左右;如果毒生在背、腹、肋胁等部位,适宜用扁针斜着刺入,以防穿透筋膜。针一旦穿透脓腔,看疮口必定有像珠子一样的脓出来,这时如果想开大疮口,就将针斜着拔出;如果想开小疮口,就将针直着拔出。这就是所说的逆着脓势挤出脓液,顺着脓势引出脓液。随即用棉纸捻蘸元珠膏放入疮口,使脓液汇聚,两三个时辰后将纸捻取出,疮口贴上太乙膏,四周敷上乌龙膏。元气虚弱的人,一定要先补养身体然后再行针,脓一排出那么各种症状都会消退。再者,用针要把握好时机,不能太早,也不能太迟,比如在十天之内,疮还坚硬的时候,用铍针在当头点破。半月后还没有化脓腐溃的,用铍针按品字形开三个孔,不论深浅,以患者感到疼痛为止,随后使用药筒拔法进行拔脓。另外还有不适合用针的情况,像瘿瘤、结核之类,肚脐、骨节靠近筋的地方,以及冬季万物闭藏的时候,都在禁忌之列。
痈疽砭法歌
痈疽肿赤走不定,赤游丹毒红丝疔,时毒瘀血壅盛证,砭石治法最宜行。只须刺皮无伤肉,瓷锋对患最宜轻,毒血遇刺皆出尽,肿消红散有奇功。
“注释”凡是痈疽呈现红肿色赤、位置游走不定,以及赤游丹毒、红丝疔四处走散、时毒导致瘀血壅盛等病症,都适宜采用砭石疗法。但要注意不能刺得太深,这就是《内经》中所说的刺皮时不要损伤肌肉。具体方法是把细瓷器击碎,选取一块带有锋芒的碎片,用一根筷子,将其头部劈开,夹住瓷片并绑好。用两根手指轻轻按住筷子末梢,将瓷片的锋芒对准患处,距离皮肤一寸左右,再用另一根较重的筷子,频繁敲击夹住瓷片的筷子头部,使得毒血遇到针刺都流出来。到第二天,如果肿胀还没有完全消退,再酌情进行砭刺,直到肿胀消除、红色消散为止。
痈疽灸法歌
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疼灸至不疼时。法以湿纸覆其上,干处先灸不宜迟,蒜灸黄蜡附子灸,豆豉蛴螬各用之。
“注释”大凡痈疽在初起的七日以内,要想消散郁结、拔除毒邪,非用艾灸不可。对于不痛的痈疽,要灸到有痛感;对于疼痛的痈疽,要灸到疼痛消失。这是因为毒邪附着的地方不痛,而好的肌肉部位会痛,一定要灸到有痛感,是要让火气到达好肉才停止。在皮肉未坏的地方会痛,而毒邪附着处不痛,一定要灸到不痛,是要让火气到达毒邪处才停止。具体方法是用纸张蘸水后完全覆盖在患处,看纸张先干的地方,就先在那里施灸。艾灸之法贵在尽早施行,如果病症起后的两三日就施灸,十成病症可保全八九成;四、五日施灸的,十成病症可保全六七成;六、七日施灸的,十成病症可保全四五成,总之越早越好。艾灸的方法多种多样,有隔蒜灸、直接在肉上灸、用黄蜡灸、用附子灸、豆豉灸、蛴螬灸等。从一壮灸到百壮,以见到效果为度。至于艾炷的大小,则要根据疮疡的形势来确定。然而艾灸也有应当禁忌的情况,比如肾俞部位发生痈疽不宜艾灸,恐怕会消耗肾中津液;手指部位不宜艾灸,因为手指皮肉单薄,恐怕会导致皮肤干裂、肌肉突起。至于头部,乃是诸阳汇聚之首,各种医书都说要禁止艾灸,如果误灸会逼迫毒邪入里,使人痰喘上涌,反而加重肿胀。但是遇到纯阴下陷的病症,就一定要艾灸,不灸就不能使阳气回升。若是半阴半阳的病症,则仍然应当禁止艾灸。
隔蒜灸法
将大蒜切成约三钱厚的薄片,放置在疮疡的顶部,用较大的艾炷进行艾灸,每灸三壮就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