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这些政策不仅明确了 “要做什么”,更解决了 “怎么做” 的问题。以 “成果转化收益分配” 为例,2014 年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需上缴财政,再由财政按比例返还,流程长、手续繁,高校与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高。2014 年政策调整后,收益可留归高校,且科研人员可获得不低于 50% 的奖励,这一政策直接激活了高校的转化动力。某高校 2014 年下半年的专利转化数量,较上半年增长了 80%,正是政策激励的直接体现。
地方政府也同步跟进:2014 年,江苏、广东、山东等省份先后成立 “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区域分中心”,并与高校共建 “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上海、北京等地设立 “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为高校转化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这些地方配套机构的成立,为高校转化中心提供了 “外部合作伙伴”—— 高校转化中心不再是 “孤军奋战”,而是可以依托地方转化中心对接企业资源,依托引导基金解决技术熟化资金难题,政策的 “合力效应” 开始显现。
(二)市场拉力:横向经费增长与政产学研需求的双重驱动
2015年前后,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的 “爆发式增长”,成为推动转化中心成立的最直接市场拉力。数据显示,2010-2014 年,全国高校横向经费从 456 亿元增长到 987 亿元,年均增长 21.3%,远超总项目经费 12.5% 的增速。横向经费的增长,意味着企业对高校技术的需求已从 “零星合作” 转向 “规模化合作”,传统的 “教授个人对接” 模式已无法满足。
我校 2013 年的横向合作数据极具代表性:全年签订校企合**议 327 项,涉及机械、电子、材料等 10 个学科,合作企业涵盖国企、民企、外资企业等多种类型。其中,有 23 项协议因 “技术指标与生产需求不匹配” 中途终止,18 项因 “后续技术支持不到位” 引发纠纷。科发院原项目管理处工作人员坦言:“我们当时每人要负责 90 多个项目,既要管经费拨付,又要管合同审核,根本没时间跟踪项目进展,企业有问题找不到人,教授有困难没人协调,合作自然容易出问题。”
除了校企合作,“政产学研金服用” 的一体化需求也在 2015年快速升温。地方政府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迫切需要高校在当地建立研究院、转化分中心,带动产业升级;金融机构希望通过投资高校转化项目获得收益;科技服务机构需要高校技术资源拓展业务。这种多主体、多需求的局面,要求高校有专门机构统筹协调,比如,地方政府要求与高校共建研究院,需要对接土地、政策、资金等资源,这不是科发院的管理职能所能覆盖的,必须由转化中心这样的专门机构负责。
(三)高校内生动力:破解 “科研与转化两张皮” 的自我革命
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