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奖,咱们湖北省的科技奖分一、二、三等奖,省一等奖是申报国家奖的‘入场券’,去年咱们学校报的 3 个国家奖,全是先拿了省一等奖的;省二、三等奖则是评职称的‘刚需’,讲师评副教授,有个省三等奖就够了,副教授评教授,至少得有个省二等奖。最底层是市科技奖、行业协会奖,这些可以当‘辅助材料’,但不能当‘核心成果’。”
李建军有些惊讶地拿起申报材料,仔细翻阅起来。他原本以为只要有专利证书就足够了,但当他看到里面除了专利证书外,还有《用户使用报告》和《经济效益证明》时,不禁疑惑地问道:“这些也得要?”
王芳肯定地回答道:“当然!”她耐心地解释道,“奖励评审看的可不单单是专利,更重要的是‘成果价值’。光有专利还不够,你得证明你的技术确实有用才行。你看看这份《用户使用报告》,这可是武汉重型机床厂给的呢。他们使用了你的控制系统后,生产效率提高了足足 20%,故障率也下降了 15%,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应用价值’啊。再看看这份《经济效益证明》,这可是税务局出具的哦。他们去年因为采用了你的技术,节省成本高达 120 万呢,这就是明显的‘经济价值’。如果没有这些证明材料,评审专家是不会给你高分的。”
说到评审流程,王芳压低了声音:“这里面也有‘门道’。省科技奖的评审分三步:先网评,5 个专家匿名打分;再会评,10 个专家现场讨论;最后公示。网评靠的是材料硬,会评就得多‘走动’,不是说要送礼,而是要让专家了解你的成果。比如今年的会评专家里,有华科大的陈教授,他是搞液压控制的权威,我已经帮你约了下周三的座谈会,到时候你好好给他讲讲你的技术优势,比你送啥都管用。”
李建军有些犹豫:“这算不算‘找人打招呼’?会不会不好?”
“这是‘正常的学术交流’,不是‘打招呼’。” 王芳笑着说,“专家每天要看几十份材料,你不主动跟他讲,他可能没注意到你的专利比别人的更有创新性。去年有个团队,技术明明比别人好,但因为没跟会评专家沟通,结果被别人抢了省一等奖,后来他们才知道,专家以为他们的技术和另一个团队的差不多。所以说,‘人脉’不是歪门邪道,而是你平时积累的学术资源,你平时多参加学术会议,多跟专家交流,到申报奖励时自然有人帮你说话。”
接下来的半个月,李建军跟着王芳跑前跑后:修改了 4 版申报书,补充了 3 家企业的《用户报告》,还在座谈会上给陈教授做了详细的技术汇报。陈教授听完后,当场就说:“你的控制系统在‘自适应调节’方面有突破,比市面上的产品领先半年,这个可以给高分。”
2024 年 3 月,湖北省科技厅公示了年度科技奖励名单,李建军的 “智能液压控制系统研发” 项目,赫然在列 “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太好了!” 李建军拿着公示截图,冲进科技处,“王老师,我们拿了省一等奖!”
王芳比他还激动:“这下你评教授没问题了,明年还能报国家科技奖!对了,还有个好消息,武汉重型机床厂刚才给我打电话,说看到你拿了省一等奖,想跟你谈专利转让,他们愿意出 80 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