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奖励与专利的相互依存:大学科技管理的 “双轮驱动”
2024 年 9 月,江城大学的职称评审结果公示,李建军顺利评上教授;他的研究生小张,凭着 “智能液压控制系统” 第二发明人的专利,保研到了华科大;团队的两个青年教师,也因为参与了这个项目和省一等奖,顺利评上了讲师。而专利转让的 80 万,扣除学校提成后,李建军分了 32 万,小张分了 8 万,两个青年教师各分了 6 万,这笔钱又成了他们新项目 “大型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升级” 的启动资金。
在科发院的 “科研成果转化经验交流会” 上,李建军作为代表发言:“以前我总觉得专利是‘麻烦事’,奖励是‘锦上添花’,现在才明白,这俩是‘亲兄弟’,少了谁都不行。”
王芳在一旁补充道,奖励与专利的相互依存,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专利是奖励申报的 “基础支撑”。 没有专利的项目,就像没有地基的房子 —— 去年有个团队申报省科技奖,技术指标很好,但因为没申请专利,评审专家认为 “成果缺乏保护,容易被复制”,最后只给了三等奖。而李建军的项目,正因为有了发明专利,才证明了技术的 “创新性” 和 “独占性”,这也是他能拿省一等奖的关键。
第二,奖励是专利转化的 “价值放大器”。 同样一个专利,没拿奖励时,企业可能觉得 “技术好不好还不一定”,不愿意出高价;拿了奖励后,企业就会认为 “这是经过专家认可的好技术”,愿意多花钱。比如李建军的专利,没拿奖时,武汉重型机床厂只愿意出 50 万,拿了省一等奖后,直接加到 80 万 —— 这就是奖励的 “背书作用”。
第三,两者共同构成教师考核的 “核心体系”。 现在大学评职称、评人才项目,看的不是单一指标,而是 “专利 + 奖励” 的组合拳:有专利没奖励,说明成果 “有保护但没认可”;有奖励没专利,说明成果 “有认可但没保护”;只有两者都有,才算 “完整的科研成果”。比如咱们学校的 “青年拔尖人才” 评选,要求必须有 1 项发明专利 + 1 项省二等奖以上奖励,就是这个道理。
交流会结束后,李建军拉着王芳的手说:“明年我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还得靠你帮忙!”
王芳笑着说:“没问题,但你得先把新项目的专利报了,国家奖的评审更严,至少得有 2 项发明专利才行。”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科发院办公楼前的香樟树上,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轻轻诉说着什么。李建军站在树下,手中紧握着新项目的《专利申报计划》,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底气。
&n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