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将加密档案归档完毕,终端屏幕暗下的一瞬,她没有起身,也没有松开手指。指尖在冰凉的玻璃表面轻轻滑动,顺势调出了灰鸢系统的二级监控界面——舆情动态总览。
这是她的习惯。越是看似平静的时候,越要确认有没有人正在水面之下推舟。
数据流在眼前铺开,声量曲线平稳得近乎异常。联盟近期的产品发布本该引发讨论高峰,可热度分布却呈现出一种不自然的分散状态。主流平台的话题集中在技术参数上,而边缘论坛和短视频社区里,一些零碎的声音正悄然汇聚。
她点开第一条预警提示。
某科技论坛的匿名帖标题写着:“内部信源流出,联盟新系统存在后门风险”。发帖时间是三小时前,回复不过十几条,但转发量却在十分钟内跳升至三百以上,且多数来自非活跃账号。评论区有人附和“早就觉得不对劲”,也有人质疑“证据呢”,可这些质疑很快被新的相似帖子淹没。
第二条来自一个百万粉丝的生活类短视频账号。视频内容是一段剪辑画面:联盟产品发布会的片段、旧新闻中某次数据泄露事件的截图、一段模糊的工厂监控录像,背景音是低沉的旁白:“他们说一切安全,可谁在背后操控?”
没有指名道姓,但暗示清晰。
第三条更直接。本地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名为《一名离职员工的自白》的文章,称联盟核心技术源自多年前已被取缔的“天网计划”,并列出几项所谓“内部文档编号”作为佐证。文章阅读量不高,但已被多个行业群组转载。
林晚盯着那几个编号,眼神微冷。
那些编号格式确实与“天网计划”时期的文档命名规则相近,但她清楚,那是赵铭当年为混淆视听故意设置的假线索。如今被人重新翻出,配上新的叙事框架,竟成了攻击联盟的弹药。
她立即接通市场团队值班主管。
“把过去十二小时内所有涉及联盟负面内容的源头账号拉出来。”她的声音不高,语速平稳,“查注册Ip、设备指纹、互动模式。重点筛那些突然改变内容方向、或长期沉默后密集发帖的。”
电话那头传来键盘敲击声,间隔几秒后回应:“已经发现异常。至少七个高影响力账号在同一时间段收到相同指令包,内容脚本结构高度一致,关键词组合精准,传播路径呈阶梯式扩散。”
“支付渠道呢?”
“初步追踪显示,部分账号通过境外虚拟账户接收打赏和推广费用,资金最终汇入一个离岸信托基金,目前还在追查具体归属。”
林晚闭了闭眼。
她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这不是散兵游勇式的抹黑,而是有组织的信息投放。节奏、话术、渠道选择都经过计算,目的不是立刻掀起风暴,而是缓慢渗入公众认知,在人们心里埋下怀疑的种子。
她调出实时影像窗口,看到市场团队几名成员正围在操作台前,神情专注,手指快速敲击。她凝视其中一人的眼睛,悄然开启“心灵洞察之镜”。
一秒,两秒。
画面在她脑海中展开——那是一名年轻分析师的思维投影。最强烈的念头不是慌乱,而是压抑的焦灼:“我们早就发现了,可证据不够硬,不敢上报……怕误判,也怕担责。”
她又切换到另一人。
同样的情绪底色:察觉到了异样,却因缺乏实锤而犹豫是否升级响应级别。他们在等一个明确信号,等一个人拍板。
林晚睁开眼,指尖轻敲桌面。
她懂这种处境。前世她在职场也曾如此——明明看见问题,却因职位低微而不敢发声,最后反被推出来背锅。
但现在不一样了。
她按下全域通讯键:“启动二级舆情响应机制。”
命令清晰下达:“冻结所有对外宣传计划,转为被动监测与数据沉淀;同步加密内部通讯通道,防止信息泄露成为对方素材;准备一份简报,三十分钟内提交至我终端。”
通话结束,她站起身,走到主控台前。
沙盘上,两座废弃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