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亮着红点,代表仍在运行的隐蔽信号源。而在另一侧的舆情墙上,代表负面声量的数据流开始缓缓爬升,像一条蛰伏苏醒的蛇。
实体与虚拟,同时异动。
一边是技术据点的重建,一边是舆论阵地的侵蚀。两者节奏同步,目标一致——动摇联盟根基。
这不可能是巧合。
她调出时间轴对比图。城东厂区首次检测到电力负荷波动的时间,与第一篇匿名帖发布时间相差不到四十分钟。而第二次数据上传完成时,短视频平台上的剪辑内容恰好进入热搜预热榜单。
同一批人,两条战线。
她站在原地,目光落在沙盘中央的联盟标志上。那个由三条交错线条组成的图形,曾象征信任、协作与透明。而现在,有人正试图用看不见的手,一点点撕裂它。
市场团队的简报准时传回。
文件夹命名为“舆情溯源初步分析”,附件包含七份账号行为报告、三段传播路径模拟动画,以及一份关联网络图谱。图谱中心是一个未具名的中转服务器集群,连接着十余个社交平台马甲号,再向外辐射至数百个次级传播节点。
最外层,是一批看似无关的普通用户账号。它们平时只发日常内容,最近却集体转发同一类消息,语言风格统一,时间点精确。
典型的蜂群操控模式。
林晚将文件全部下载,插入权限密钥进行深度解析。系统自动标记出三个高频词频组合:“数据安全”“历史污点”“内部知情者”。这些词在过去二十四小时内的共现频率,比正常值高出十七倍。
她忽然注意到一件事。
所有攻击内容,都没有直接指控联盟违法或造假。它们只是不断提问:“真的没问题吗?”“有没有可能重演过去?”“谁来保证不会再次失控?”
不提供答案,只制造疑问。
这才是最危险的打法。不需要真相,只需要让信任动摇。
她调出联盟近期支持率曲线。过去一周,正面评价已下降百分之五点三,虽未跌破警戒线,但趋势明显走低。更关键的是,中立态度的比例大幅上升——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观望”。
这就够了。
只要怀疑生根,就能长成风暴。
她合上终端,转身面向主控室全景屏。
墙上的数据仍在跳动,红点闪烁,信息流滚动。她知道,对方不会就此收手。这只是第一波试探,真正的攻势还在后面。
她拿起通讯器,准备拨通调查组长频道。
就在这时,终端震动。
一封新邮件弹出,发件人未知,标题只有四个字:“你看到了吗?”
她盯着那行字,没有立刻点开。
手指悬停片刻,转而打开沙盘系统,将舆情数据与城东厂区的活动时间线并列展示。
两组曲线几乎重合。
她终于明白。
这不是两件事。
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双线行动。
她按下通讯键,声音冷静:“通知科研、调查、市场三方负责人,一小时后主控室开会。议题:应对新型信息战。”
话音落下,她仍站在原地,目光锁在屏幕上那封未读邮件上。
光标在标题下方微微闪烁,像一次无声的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