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的手指在终端屏幕上滑动,将那份名为“智能安防系统优化”的合同调至最前。匹配度79%的红色标记依旧醒目,像一道未愈的伤口。她没有立刻驳回审批,也没有直接上报,而是切换到灰鸢系统的后台权限层,输入一串仅限她本人使用的追踪指令。
数据流开始反向溯源。
三分钟不到,屏幕跳出一条关联路径——“智安云服”在过去两周内,曾三次调用城东工业区某废弃变电站的公共电力记录,用途标注为“设备测试”。但该区域早已断网断电,供电局系统里并无任何近期启用备案。
她立即接通调查小组频道。
“查‘智安云服’所有技术人员的出行轨迹,重点是夜间活动范围。”她的声音平稳,“尤其是城东那片老厂区,我要知道他们进出的具体时间和停留时长。”
通讯那头传来轻微的键盘敲击声,几秒后回应:“已经有两人被锁定。过去五天,他们分别在凌晨一点到两点之间进入过两处废弃工厂,一次在红星机械厂西区,另一次在原纺织四厂的北侧仓库。车辆绕开了主干道摄像头。”
林晚目光微凝。
这个时间段,恰好与科研团队发现的服务器上传窗口高度重合。
“把这两个人的社会关系、过往任职单位全部挖一遍。”她说,“另外,派一组人以环保巡查名义去现场看看,不要惊动任何人,只拍外围环境和出入口情况。”
指令下达后,她靠向椅背,闭眼片刻。精神有些发沉,这是第二次使用“心灵洞察之镜”后的正常反应。但她不能停。每一次延迟,都可能让对方完成一次数据转移。
半小时后,调查小组传回第一批图像。
画面中的红星机械厂外墙斑驳,铁门锈蚀,杂草几乎淹没台阶。表面看,这里已经荒废多年。可放大局部细节时,问题出现了——围墙角落有一段新翻的土痕,旁边草叶折断的方向一致,像是有人频繁踩踏形成的小径。更远处,一根断裂的电线杆上,残留着一段未拆除的信号线接口,连接方向指向厂房内部。
“这不是自然损毁。”林晚低声说,“那是临时架设的供电或通信线路留下的。”
她重新调出城市基建图,比对这两座工厂的位置。两者相距不到八百米,中间隔着一片拆迁空地,彼此可视。若在这两处设点,完全可以构成一个小型中继网络。
“让他们进去看看里面有没有电力痕迹。”她下令。
这一次,调查小组改用有线探地摄像头,从厂区排水管道缓慢推进。画面起初全是淤泥和碎石,直到深入三十米后,镜头突然扫过一块平整的水泥地面——上面铺着防静电地板,边缘还连着UpS电源箱,指示灯微弱闪烁。
“里面有电。”通讯员语气变了,“而且不是临时接线。配电箱是新的,接地做得很好,适合长时间运行精密设备。”
林晚睁开了眼。
紧接着,第二组无人机画面也传了回来。原本打算低空飞行拍摄屋顶结构,但在距离目标三百米时,信号突然中断。技术人员尝试重启遥控频段,发现多个常用频率都被干扰。
“不是普通屏蔽。”技术员分析,“干扰源集中在2.4G和5.8G波段,针对性很强,应该是专门设置的反侦测装置。”
林晚沉默了几秒,问:“有没有发现人员活动痕迹?”
“暂时没有。但我们在外围墙根发现了这个。”画面切换,一张特写照片出现——半截嵌入泥土的金属基座,顶端有螺丝孔,形状规整,明显是用来固定某种设备的底座。旁边还有烧焦的电路板残片。
“拆下来送检。”她说,“查它的型号来源,特别是军用或特殊行业使用的通信模块。”
通话刚结束,终端再次震动。
调查小组在纺织四厂外围的灌木丛中,找到了第二个隐藏设备残件。经初步鉴定,两者属于同一批次产品,均为加密无线传输组件,具备远距离跳频功能,常见于高安全等级的信息传输场景。
普通技术服务公司,不需要这种级别的防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