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区节点第三次握手失败后三十秒,重试信号如期而至。林晚没有动,指尖在耳麦边缘轻轻一压,声音平稳:“灰鸢,记录这次连接的所有参数,包括延迟波动和校验码变化。”
“已捕获。”回应几乎同步响起,“对方在调整重连策略,节奏比之前快了零点七秒。”
她收回手,转身离开主控台。科研室的警报光仍在闪烁,但节奏已被压制到最低频段。数据迁移已完成,虚拟子系统正按计划释放异常信号。现在,轮到另一条战线启动。
走廊灯光稳定地向前延伸。她的脚步不急不缓,穿过两道安全门,进入指挥中心侧翼的市场作战区。这里的大屏上,舆情曲线如心跳般起伏,大片暗红区域尚未褪去。几名工作人员紧盯各自终端,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
林晚走到主监控屏前,目光扫过一组实时数据——过去十二小时,关于联盟技术升级的负面话题仍占据热搜前三,部分社交平台出现大量相似评论,内容直指系统存在安全隐患。
她抬手开启通讯:“发布通道确认?”
“三大媒体通稿已签发,两小时后上线。”声音来自角落的操作位,一名戴眼镜的男员工抬头回应,“社交矩阵准备就绪,首批推文将在通稿发布后十分钟内同步推送。”
林晚点头,随即凝神,视线依次掠过几位核心成员。她短暂开启“心灵洞察之镜”。
第一人,女策划,脑中正反复模拟话题发酵路径,重点关注如何将技术术语转化为大众可理解的生活场景;第二人,负责舆情分析,思维集中在对手可能使用的污名化关键词库,已在后台预设多个反驳模板;第三人,短视频负责人,脑海里回放着几位中小企业主的采访素材,思考如何剪辑出最具说服力的片段。
情绪清晰:紧张但有序,谨慎中带着主动出击的意图。
她收回目光,开口:“第一阶段内容,全部围绕真实案例展开。用用户原话,不加工,不渲染。”
众人应声操作。大屏上的声量图开始缓慢变动,正面信息占比从不足三成逐步上升。
两小时后,权威媒体同步刊发专题报道。标题简洁直接:《联盟技术升级实测:三家中小企业生产效率提升超四成》。文中附有实地拍摄的照片与原始数据表,采访对象均为近期接入新系统的合作企业。
消息发布十五分钟内,社交平台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八百万。一位食品加工厂老板的视频被广泛转发,他在镜头前指着生产线说:“以前十个人干的活,现在六个就行。我不是替谁说话,我是看账本说话。”
林晚站在大屏前,看着舆情曲线缓缓由红转绿。信任指数从41.3%回升至58.6%,虽未完全恢复,但趋势已稳。
就在此时,监测系统发出提示音。
“发现异常评论集群。”技术人员调出分析界面,“集中在两个短视频平台,账号注册时间集中在过去一周,行为模式高度一致,疑似水军。”
屏幕上,数百条评论以相似句式刷屏:“说得再好也是包装”“上次出事前也这么宣传”“小心数据造假”。发布时间间隔精确到秒,Ip分布显示主要来自境外中转节点。
林晚走近屏幕,快速浏览几条内容,随即下令:“启动‘回声协议’,把这些账号的发言全部归集,推送给平台高权重审核账户。”
“同时,把这三位企业主的完整采访视频拆条,加上字幕,分时段投放。”她补充,“重点突出他们提到的成本下降和订单增长部分。”
指令下达后,反制动作迅速执行。虚假评论很快被平台识别并限流,而真实用户的自发讨论开始增多。有人贴出自家工厂使用同类设备的前后对比图,有人计算出节能带来的年度节省金额。舆论风向悄然偏移。
一名年轻策划突然起身,语气急切:“我们能不能趁势追击?挖一下对方之前抹黑其他项目的历史记录,直接曝光他们的操作手法?”
他身旁另一人立即反对:“不行。现在公众还在观望,一旦变成骂战,反而会让大家觉得双方都有问题。我们得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