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只讲事实’的立场。”
争论在小范围内展开。林晚没有立刻表态,而是再次凝神,开启能力。
她看向那位主张反击的年轻人——其思绪炽热,脑海中浮现的是过往被恶意竞争打压的经历,情绪中夹杂着对不公平规则的愤怒;而提出克制意见的同事,则反复权衡行业整体信誉,担心过度攻击会引发反弹,削弱公众对改革派的信任。
她终于开口:“我们的目标不是赢得骂战,是赢回信任。”
所有人安静下来。
“下一波内容,主打技术透明。”她继续说,“安排一场实验室直播,开放参观通道。让公众看到我们在做什么,怎么做。”
“不提对方名字,不渲染阴谋。”她目光扫过全场,“只展示过程,只呈现结果。”
命令下达后,团队迅速转入新阶段准备。直播脚本开始起草,安保流程重新核对,摄像机位逐一确认。
林晚退回指挥台旁,目光落在主屏上。信任指数已升至63.2%,且仍在缓慢爬升。社交媒体上,#亲眼看看技术升级#的话题热度持续走高,不少用户留言表示愿意报名参观。
她拿起耳麦,低声询问:“科研室那边情况?”
“稳定。”灰鸢回应,“虚拟系统刚经历第五次试探性连接,对方仍未察觉异常。技术组正在加固陷阱程序,等待进一步动作。”
她点头,将注意力重新放回舆情面板。
就在此时,一条新消息弹出。
某知名科技博主发布动态:“收到匿名资料包,声称掌握联盟系统漏洞详情,将于今晚八点直播解读。”
林晚盯着这条信息看了两秒,随即调出该博主的历史发文记录。过去三年,他曾三次参与类似“揭黑”行动,两次被证实信息来源不可靠,但每次都能引发短期舆论震荡。
她没有下令封锁,也没有公开回应。
而是转身对短视频负责人说:“把刚才那段食品厂老板的采访,剪一个三十秒精华版,标题用他说的那句话——‘我不是替谁说话,我是看账本说话。’”
“现在就发。”
对方立刻执行。
五分钟后,这条短视频冲上热搜第七。评论区迅速被真实用户占领。“账本不会骗人”“比起听谁爆料,我更信实际效果”“等直播?先看看人家工厂产量再说。”
林晚站在大屏前,手指轻触屏幕,将博主的预告信息拖入监控列表。
她的视线最后落在全局态势图上。技术防线稳固,舆论阵地初步夺回。两条战线都在推进,节奏可控。
但她知道,这只是开始。
对方不会只靠一次爆料就收手。真正的交锋,还在后面。
她抬起手腕,看了眼时间。
十七点二十三分。
距离对方承诺的直播,还有不到三个小时。
她按下耳麦:“通知技术组,保持陷阱激活状态。如果对方在直播期间尝试远程验证漏洞,我们必须第一时间捕捉到信号源头。”
“另外——”她顿了顿,“让灰鸢查一下这个博主最近三个月的资金往来记录。尤其是有没有接受过来自电业局关联企业的赞助。”
指令发出后,她没有移动,依旧站在大屏前。
红色预警框在角落一闪而过,新的连接请求再次出现。
这一次,虚拟系统在响应过程中故意暴露了一个调试接口。
连接成功。
对方的数据探针,正缓慢注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