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对元行冲:基于绩效的“能上能下” 他打破了“能上不能下”的官场潜规则。
元行冲在试用期(或考察期)后被证明不称职,果断调整回其擅长的原职(左散骑常侍,更侧重学术、谏议)。
这传递了一个强烈信号:官职是责任和能力的要求,而非单纯的荣誉或待遇。这有助于建立一种“绩效文化”(perforance culture)。
对陆象先:“宽严相济”的领导风格识别 他准确判断陆象先“宽厚而不纵恶”的领导风格,适合治理复杂的京畿地区(河南尹),这需要平衡人情与法度。
有人举荐一个叫范知濬的隐士,把他的文章送给宋璟看。宋璟看后,批示道:
“我看了他写的《良宰论》,很是谄媚。身为隐士,就该直抒胸臆,不该如此曲意迎合!假如你觉得你写的文章好,就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一比高下,不可通过其他途径投送。”
在宋璟的影响下,唐玄宗也对企图通过旁门左道获得晋升的人反感。河南参军郑铣、朱阳丞郭仙舟向朝廷设置的意见箱里投诗,唐玄宗看后,下诏:
“看了他们的诗,崇尚道家,至于处理实务,所云却不切实际,就随其所好吧。”
免去二人的官职,勒令他们出家为道士。
这两件事针对的问题古往今来,都是是官场“潜规则”和“投机行为”。
对范知濬:抵制“投射性认同” 范知濬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投机:他预先揣摩上位者(宰相)喜欢听什么,然后投其所好(写谄媚文章),试图诱导对方对其产生“此人是人才”的认同。
宋璟敏锐地识破了这种“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的企图,并坚决地将其行为“打回原形”,维护了科举正途的权威。
对郑铣、郭仙舟:清除“信号噪音” 这种投诗行为,是在向官僚系统发送错误的“能力信号”。
如果此类行为得到奖励,会鼓励更多人不去提升实际政务能力,而是钻研如何发送虚假信号,造成人才选拔系统的“信号污染”。
贞晓兕发现,唐玄宗的处理方式(让他们去当道士)极具象征意义:既然你们崇尚道家、不切实际,那就去专业从事此项工作,不要混迹于实务官队伍。这起到了“杀一儆百”的净化效果。
这几份关于人事调动的奏疏内容和处置投机者的案例在朝中流传时,小兕仔细研读后,对宋璟的用人哲学佩服得五体投地。
“宋相简直是一位天才的‘组织发展’专家!”她在自己的“工作笔记”(以唐代方式记录)中写道,“他对李邕、郑勉的处理,体现了‘优势管理’思想:不追求完人,而是把有瑕疵的人才放在能发挥其优势、抑制其劣势的位置上。对元行冲的调整,则是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的良性机制,这对于保持官僚系统的活力至关重要,否则就会陷入‘彼得原理’的陷阱(员工晋升到其不能胜任的位置)。”
“至于处理范知濬和投诗者,”她继续分析:
“宋相和陛下是在全力维护人才选拔的‘程序正义’和‘信号真实性’。任何试图绕过法定程序(如科举)的行为,都是在侵蚀帝国根基。允许这种事发生,会产生‘破窗效应’,最终导致整个选拔体系公信力丧失。用现代术语说,他们是在保卫国家的‘人力资本质量’和‘制度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