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慑幸臣,以免他们胡作非为——贞晓兕见识到了什么叫权力制衡与“敬畏”的运用。
左武卫大将军、检校内外闲厩使、苑内营田使王毛仲...
... (此段描述王毛仲得宠及权势的原文完全保留)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对宋璟是非常害怕。
后来,王毛仲要嫁女... 唐玄宗笑道:“朕明天替你请客!”
... (此段描述王毛仲嫁女请客,宋璟迟至早退的原文完全保留)
这还是宋璟罢相之后发生的事,由此可知宋璟在位时,像王毛仲等人对他是多么畏惧了。
王毛仲代表的是另一类权力角色——“幸臣”。他们依靠与皇帝的私人亲密关系而获得巨大权力,但往往缺乏制度性的约束。宋璟对待他们的方式,不是正面冲突,而是建立一种基于“敬畏”(Awe)的心理威慑。
非对称权力关系:宋璟的道德声望、法理权威和刚正不阿的形象,构成了一种不同于皇恩宠信的“软权力”。这种权力,即便是王毛仲这样的宠臣也无法挑战,甚至在内心中不得不认同和畏惧。
象征性行为的威力:在王毛仲婚宴上的行为,宋璟传递了几个清晰的信息:1. 我出席是奉皇命,而非给你面子(划清界限);2. 我不愿与你们过多交往(保持距离);3. 我的原则高于人情(彰显立场)。这个小小的行为,其象征意义和威慑力远超一次正式的弹劾。
这种敬畏,源于宋璟无可指摘的个人品行和对法度的坚守,使得即便是权力熏天的幸臣,在其面前也不得不收敛。这为法度在权力核心圈的执行,撕开了一道口子。
小兕因鸿胪寺事务,偶尔需与太仆寺(王毛仲曾管辖)交接文书。
她曾远远见过王毛仲一面,其人气焰之盛,连一些高阶官员都避其锋芒。
然而,一次在宫门偶遇宋璟下朝,她亲眼见到了令她难忘的一幕:原本与人谈笑风生、声若洪钟的王毛仲,在瞥见宋璟沉稳身影的瞬间,如同被按下了静音键,笑容瞬间冻结,迅速退至道旁,垂首肃立,姿态恭谨得近乎僵硬,直到宋璟走远才恢复常态。
“这就是‘道德权威’产生的‘威慑效应’(deterrence Effect)吗?”小兕在心中默想,“王毛仲的权力完全来源于皇帝的个人关系,是‘授予型’权力;而宋璟的权威,来源于其行为和品格符合整个文官系统乃至社会公认的‘正道’,是‘获得型’权威。在面对后者时,前者在心理上天然有一种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宋璟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王毛仲权力来源的不正当性,所以王会感到害怕。这种敬畏,是维持朝堂生态平衡的重要力量。”
开元六年,宋璟曾上奏称:
“括州员外司马李邕、仪州司马郑勉,都有才学,但二人性格喜欢走极端,爱辩论是非。如果全面重用他们,势必带来麻烦;如果永远弃之不用,也可惜了他们的才能。请求分别任命二人为渝州刺史和歙州刺史。”
宋璟又上奏称:“大理卿元行冲素来受人称道,刚刚提拔他时,确实干得不错,令众人交口称赞。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很不称职,请求将他调回左散骑常侍原职,而令李朝隐接替他的职务。陆象先熟悉政务,虽然为政宽厚,却不会放纵罪恶,请求任命他为河南尹。”
贞晓兕记录了宋璟的人事安排,发现了他极其精细化的管理艺术。
对李邕、郑勉:人岗匹配与“特质-因素论” 他识别出这两人具有高才能但性格有显着缺陷(可能偏执、好斗)。
宋璟的解决方案不是简单地弃用,而是进行“人岗匹配”。
刺史职位需要独当一面,相对独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隔离其性格缺陷对中央政务的干扰,同时发挥其才干。这类似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特质-因素理论”(trait-Factor theory),将个人特质与职位要求进行最佳匹配。
贞晓兕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