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验证的物理原因——“木材皆苻坚时物,岁久朽坏”。这直接削弱了“上天警示”这一解释的效力,极大地缓解了皇帝的认知失调。
提升现实需求的重要性:他提出“王者以四海为家”的理念,将东巡的必要性提升到“不可失信”的政治高度,并与解决关中饥荒这一民生根本问题绑定。
提供具体解决方案:他不仅指出问题,还立即给出了可行的替代方案(迁牌位于太极殿,重修太庙),展示了极强的务实和问题解决能力。
姚崇的成功在于,他精准地把握了唐玄宗此时最深层的心理需求:不是一个道德完美的选项,而是一个能让他心安理得、继续推进既定计划的合理解释。姚崇提供的,正是这样一个“心理合理化”的通道。
当日,小兕随鸿胪寺官员参与殿外仪仗。她这个来自21世纪的心理学博士,对于这场决定帝国走向的辩论,有着超越时代的洞察。
“精彩!”小兕在心中暗赞,“这简直是一场活生生的‘危机沟通’与‘领导决策心理辅导’课。
姚崇深谙‘认知重构’(itive Restructurg)的精髓。他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象征意义的灾异事件,重新框架(Refrag)为一个具体的、可管理的工程技术问题。这不仅解决了皇帝当下的焦虑,更重要的是,它将决策的基础从虚无缥缈的‘天意’拉回到了可把握的‘现实’,这本身就是一种理性精神的体现。”
她进一步联想到现代组织行为学:“在一个大型组织(比如大唐帝国)中,领导者(唐玄宗)常常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像宋璟这样的成员,扮演的是‘规则守护者’的角色,确保组织不偏离核心价值观。而姚崇这样的成员,则是‘问题解决者’和‘创新推动者’,他们善于在规则与现实之间找到弹性空间,推动组织前进。两者缺一不可,但在不同情境下,效能不同。眼下,帝国需要的是突破困局、高效运转,姚崇的风格显然更对皇帝的胃口。”
她看着姚崇从容领赏谢恩,而宋璟面色凝重地立于一旁,不禁感慨:“姚崇的‘机敏’在于其对人性,尤其是对领导者心理的精准拿捏;而宋璟的‘刚正’,则源于其对原则和法度的无条件坚守。这两种特质,共同构成了开元盛世初年的政治张力与活力。”
一月八日,唐玄宗在太极殿上举行祭祀仪式。右散骑常侍褚无量劝谏道:“隋文帝平定四海,修建新都之日,岂能用苻坚时期的旧木材来修建太庙?姚崇的话不过是谄媚之言。希望陛下要谨记上天的警示,采纳忠言,远离谄媚。”但唐玄宗不听。
褚无量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隋文帝兴建大兴城(唐长安城)时,确实是另起炉灶,太庙作为核心礼制建筑,使用前朝旧料的可能性极低。
姚崇的解释很可能是一种为达目的而选择的“政治话术”。
然而,此时唐玄宗的心理天平已经完全倾向于姚崇的务实方案,任何基于考据或道德的反对意见,都难以动摇其决心。
贞小兕心里门清:在最高决策中,心理接受度往往比事实准确性更具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