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语境中,显然‘文命’更为妥帖。”
这时,坐在第一排的张老教授微微颔,轻声对身旁的李所长道:“”
此说甚是。
二字形近易讹,然义有专属。
周教授此解,可谓切中肯綮。”
周硕似乎听到了老教授的赞许,朝那个方向微微一笑,继续讲解:“因此,通过理校法的分析,我们可以确信,此处当以‘文命’为原文。
这个过程,看似繁琐,实则每一步都不可或缺。
对校让我们知异同,本校让我们明体例,他校让我们广参证,而理校则让我们最终定是非。”
他放下粉笔,环视教室:“校勘之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既要严谨求证,也需灵心妙悟。
希望通过对这个例子的剖析,能让大家对校勘四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室里安静片刻,随即爆出热烈的掌声。
几位老教授相视而笑,眼中满是赞赏。
张老更是轻声感叹:“后生可畏啊!
这套方法既系统又实用,真是古籍整理的一大福音。”
曹乐坐在后排,看着讲台上从容自若的周硕,忽然觉得那些曾经让他头疼的古文字变得生动起来。
他悄悄在笔记本上记下一行字:“校勘四法:对校明异同,本校辨体例,他校广参证,理校定是非。”
……
周硕又举了几个《古文尚书》中的例子,将校勘四法运用得淋漓尽致。
他讲到《汤誓》中“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一句,有的版本将“台”
字误作“嗣”
,便引导学生们运用四法辨析:“对校列出异文,本校查《尚书》中‘台’作‘我’解的用例,他校引《尔雅·释诂》中‘台,我也’为证,最后以理校断定‘嗣’乃形近而讹。”
讲到《盘庚》篇“若火之燎于原”
时,周硕更是妙语连珠:“有的版本将‘燎’作‘僚’,这就好比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成‘星星之火可以僚原’,岂不是让人莫名其妙?”
这生动的比喻引得满堂欢笑,连几位老教授都忍俊不禁。
每一个案例,周硕都循序渐进地演示四法的运用,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妙喻取譬,将原本枯燥的校勘工作讲得生动有趣。
学生们更是听得入神,连笔记都忘了记,直到周硕提醒“此处当记”
,才慌忙提笔。
几位老教授不时交换赞许的目光。
张老低声对李所长道:“周教授此法,真可谓金针度人。
将校勘之学说得如此明白晓畅,实在难得。”
李所长点头称是:“更难得的是,他不仅讲方法,更讲治学态度。
你看他强调‘孤证不立’,强调‘严谨严谨再严谨’,这是在传授方法的同时,更在培养学生们的学术品格啊!”
课程接近尾声时,周硕总结道:“校勘犹如破案,要重物证,也要重推理。
对校、本校、他校好比搜集证据,理校则是综合研判。
四法并用,才能还原文本来面目。”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深沉:“我们做校勘,不是为了显摆学问,而是为了对古人负责,对历史负责。
每一处校改,都要经得起推敲,对得起良心。”
这番话说完,教室里静默片刻,随即爆出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既为周硕的精妙讲解,更为他那份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
下课铃响,众人犹觉意犹未尽。
周硕布置了一份简单的课后作业之后,这才宣布下课。
下课铃声响过许久,教室里的热烈气氛却仍未散去。
学生们一边收拾纸笔,一边三三两两地结伴走出教室,路上依旧忍不住讨论着刚刚课堂上的精彩内容。
几位老教授早已按捺不住,纷纷起身走向讲台。
张老教授走在最前头,还未到讲台前便抚掌赞叹:“妙哉!
周教授今日这堂课,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