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而死。
过草地时病死许多红军。
经过七天的艰苦行军,中央红军终于走出人迹罕至的松潘草地,于1935年8月27日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
仅仅七天内,缺衣少食长途疲惫的中央红军在穿过松潘草地过程中死去一万几千余人,全部是非战斗死亡,2万多人的中央红军仅剩下七千余人。
中央红军穿过松潘草地后,拖着筋疲力尽的身躯,遇到最大现实问题是饥饿。
人是铁,饭是钢,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食物营养,瘦骨嶙峋的身体免疫力急速下降,不是饿死,就是病死。
1935年8月底的一个清晨,草地边缘响起了一阵急促的呼喊声。一支由数百匹骡马组成的驮队出现在红军面前,马背上驮着的全是粮食和盐巴。
“这是卓尼土司杨积庆大人送来的!”赶马的藏族同胞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喊道。这支驮队足足带来了40万斤粮食和1000多斤盐巴。
这是雪中送炭的粮食,贵人相助。
“快去通知总指挥部!”红军战士们立即行动起来。很快,一条人力传递的长龙在草地边缘形成了。粮食一袋接一袋地传递着,每个战士脸上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红军战士们纷纷打听是谁冒着被蒋砍脑袋的危险给他们送粮食。
是土司杨积庆。
原来,杨积庆是松藩地区卓尼县的藏族土司,他的藏名叫罗桑丹增南杰道吉,在当地拥有极高的威望。
这批及时送到的粮食,不仅解决了红军的燃眉之急,更为接下来的战斗提供了暂时的后勤保障。最令人动容的是,在送粮的过程中,杨积庆还派人带来一个重要情报:“国民党已经在北上必经之路腊子口设下埋伏,准备阻击红军。”
这个情报为红军后来成功突破腊子口作好提前准备。
1935年9月,川甘边界,腊子口这个仅有300米长的峡谷,此刻成为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命门,北上是陕甘宁,南下是苍茫雪山草地,东进有胡宗南重兵堵截,西退则要面对藏区民族武装力量。
腊子口,藏语意为‘险绝的山道’,峡谷最窄处不足3米,两侧峭壁直插云霄,湍急的腊子河河水在谷底咆哮,它位于甘肃省南部迭布县城以东120公里,地处白龙江北岸。
这条南北走向300米的峡谷隘口,平均宽度仅有8米,东西两面的悬崖绝壁却高达500多米。就在这峡口处的两面峭壁之间,仅有1座以两根梁木架成的木桥,勉强连接东西两面的山路。
国民党新编14师师长鲁大昌早就在此处筑起‘铁桶阵’:桥头两座花岗岩碉堡居高临下,桥东山梁部署机枪阵地,桥西制高点架起迫击炮,整个防御体系形成交叉火力网。鲁大昌就已从各地调集兵力,进驻腊子口要隘,其第2旅5团3营驻守桥头阵地,第2旅6团进驻腊子口外围的康多等地担任前哨,构筑起一道外围防线。
1935年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