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自己对那些人多了一些理解,少了一些怨气。
但理解归理解,问题还是没解决啊。”
“总不能每次都让自己这么憋屈吧?所以,我之前跟小艾吐槽的时候就说,这种人,我们不是要原谅他,而是要远离他。
老周,你觉得对吗?”
老周:(点了点头,语气肯定)
“你的这个想法,非常正确,而且很成熟。
这不是一种惩罚,而是一种自我保护。”
“我知道你可能会觉得,‘远离’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冷漠,但从现实角度出,这是最高效、最能保护自己的方式。”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三个原因。”
他又开始了条理清晰的分析。
“第一,沟通成本太高。
就像你之前经历的,跟他们沟通一件简单的事,可能要花费正常沟通十倍甚至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你需要反复澄清、不断引导、耐心梳理,才能勉强达成共识。
而你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这些宝贵的资源,应该用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而不是浪费在无休止的无效沟通上。”
“第二,情绪消耗严重。
这种沟通往往伴随着误解、争执和挫败感。
你会感到非常疲惫,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严重影响你的情绪和心态,甚至可能让你对工作和生活都产生负面看法。
为了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也应该主动远离这种消耗。”
“第三,认知污染风险。
这一点可能你平时没太注意,但影响其实很大。”
“如果一个人长期浸泡在模糊、混乱、缺乏逻辑的信息环境里,他自己的思维模式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你的大脑需要花费额外的能量去处理和过滤这些‘认知噪音’,久而久之,你的思维清晰度和决策效率也会下降。”
“这就像你每天都要呼吸干净的空气一样,你的大脑也需要一个清晰、有序的认知环境。”
小艾:“没错没错!
我之前就是因为跟那个客户沟通太多,感觉自己那段时间脑子都变慢了,做设计都没灵感了。
后来我干脆把他的需求转给了另一个同事,自己眼不见心不烦,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
她深有体会地拍了下手。
陈默:“听你这么一说,我就更坚定了‘远离’的决心。
但问题是,怎么‘远离’才比较得体呢?”
“总不能人家一开口,我就直接掉头走吧?尤其是在工作场合,有时候还真没法完全避开。”
这是我最头疼的问题。
老周:“你说得对,‘远离’并不意味着要撕破脸或者完全断绝联系,尤其是在工作中。
它更多的是指建立一种健康的认知边界,学会优雅地管理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具体来说,可以试试这几个方法。”
“先,学会识别信号。
当一个人开始长篇大论却迟迟不进入主题,或者逻辑混乱、概念模糊时,你就要意识到,这可能是一次高成本的沟通。”
“这时,你就要在心里提前做好准备,启动‘边界保护模式’。”
“其次,掌握温和退出的技巧。
当你现沟通开始变得低效时,可以主动结束对话。”
“比如,你可以说:‘这个问题可能比较复杂,我们先到这里,我回去整理一份核心要点,明天给你确认。
’这样既表达了你的立场,又显得你很专业、很负责。”
“或者,你也可以直接转换话题:‘对了,关于xx事情,我还有个问题想问你……’把对方的注意力引到更具体、更简单的事情上。”
“再次,降低你的期待。
对于认知能力不在同一水平的人,不要期待能和他们进行深入、高效的思想交流。”
“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