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拖拉机喘着更粗重的气,慢悠悠地驶进村子。土路变得愈发狭窄崎岖,车轮不时陷进松软的浮土里。
几只瘦骨嶙峋的土狗有气无力地追着车子吠叫,几个穿着臃肿旧棉袄、脸蛋冻得通红发皴的孩子,躲在土墙的阴影里,睁着大眼睛好奇地张望。
他们中的许多人光着脚,即使在这样的天气里,也没有一双完整的鞋子。
陈阳的心揪紧了。他从未想象过,在华夏的大地上,还有如此贫困的地方。
拾穗儿似乎察觉到了他的情绪,轻轻握了握他的手,低声道:“村里的壮劳力大多外出打工了,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孩子们要走十几里路去上学,冬天经常冻伤手脚。”
陈阳沉默地点点头,喉咙像是被什么堵住了。他看着那些孩子好奇又怯生生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酸楚。
终于,在一阵几乎要把人从车斗里抛出去的剧烈颠簸后,拖拉机发出一阵疲惫的“突突”声,在阿古拉奶奶那座略显孤零零的土坯院门前,彻底停了下来。
“到了到了!赶紧下车活动活动,这破路,真是把大伙儿颠散架喽!”
老村长利落地跳下驾驶座,一边拍打着身上的尘土,一边笑着招呼,脸上是如释重负的轻松。
陈阳几乎是手脚并用地、有些狼狈地从高高的车斗爬下来。
当双脚踏上坚实的地面时,竟产生了一种奇异的虚浮感,仿佛大地仍在晃动。
他使劲跺了跺发麻的脚,活动着僵硬酸痛的四肢,拍打着从头到脚厚厚的尘土,感觉自己像是刚刚经历了一场艰苦卓绝的远征。
但当他站定,深吸了一口混合着沙土、牲口粪便和柴火气息的、独特的乡村空气,回头望向这片即将承载他未知未来的土地,望向那些围拢过来、脸上带着憨厚淳朴笑容的村民,最后,目光落在紧紧挽着他胳膊、眼中盛满关切与一丝不易察觉忐忑的拾穗儿身上时,一种奇异的平静感,开始慢慢取代最初的惶惑与不适。
最艰难的“抵达”已经完成,接下来,将是更为漫长的“面对”与“融入”。
他看向奶奶那虽然经过翻盖、却依然难掩简陋的院门,对拾穗儿和奶奶露出了一个尽管疲惫不堪,却努力显得坚定而明朗的笑容:“总算……到家了。”
院墙是新砌的黄土坯,抹了层细泥,但在风沙侵蚀下已显斑驳。
院门是厚实的松木,未上漆,透着质朴。推开时“吱呀”一声,比村里老院的刺耳声柔和许多。
院子不大,靠东是三间坐北朝南的正房,屋顶的青瓦缺了几片,用厚重的塑料布和砖头压着,风一吹就不安地鼓动。
西边码着整齐的干胡杨枝,石头灶台干净整洁。
墙角陶罐里,拾穗儿离家前插的沙枣枝早已干枯,却枝桠挺立,仿佛在倔强地等待着主人的归来。
主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