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那年的秋天来得特别安静,校园里的银杏树仿佛一夜之间被秋风点燃,灿金色的叶片如同碎金般铺满了蜿蜒的石板小径。
就在这样一个阳光变得清澈而疏淡的季节里,一个消息像一粒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学院里悄然荡开涟漪——那位以执着于西部环境生态研究而闻名的张教授,即将组建一个名为“沙漠生态改良”的前沿课题团队,并破格面向优秀的本科生招募核心成员。
那张打印精美的招募公告,被郑重地贴在学院一楼大厅最显眼的光洁公告栏上。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穿过高大的落地窗,在光可鉴人的大理石地板上投下长长的、温暖的光斑,也为那张白纸黑字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
公告上措辞严谨,清晰地罗列着对报名者的期望:扎实的专业基础、初步的科研潜质,以及一项格外醒目的要求——“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投身艰苦地区的决心”。
拾穗儿抱着几本厚重的专业书,从图书馆回来,习惯性地从公告栏前走过。
她的目光原本只是随意扫过,却被那“沙漠生态改良”几个字牢牢钉住了脚步。
她停了下来,转过身,静静地站在那张公告前。
秋日温煦的阳光透过玻璃,在她洗得微微发白的衬衫衣领上投下斑驳的、摇曳的光影。
公告上那些严谨的词语,在她眼中仿佛活了过来,“戈壁”、“荒漠”、“节水抗旱”、“土壤改良”……每一个词,都像一把钥匙,轻轻叩击着她心底某个沉睡了很久的地方。
她没有动,只是站着,周遭同学匆匆的脚步声、隐约的谈笑声,仿佛都隔了一层透明的薄膜,渐渐远去。
她的世界里,似乎只剩下眼前这张纸,和纸背后所指向的那片广袤、荒凉而又充满未知挑战的土地。
那一刻,她眼前浮现的,不再是窗明几净的实验室,而是记忆中奶奶家屋后那一望无际、在风沙中沉默的戈壁滩。
她的指尖在裤缝边无意识地摩挲着,内心进行着激烈的交锋。
那双总是带着几分怯意和审视的眼睛,此刻紧紧盯着“沙漠生态改良”那几个字,仿佛要将它们吸进灵魂深处。
沙漠,戈壁,那是刻在她骨子里的记忆,是奶奶阿古拉佝偻的背影,是土坯房里摇曳的油灯,是手心里洗不掉的炭黑纹路。
一种难以言喻的、近乎本能的亲近感与责任感,在她胸腔里涌动。
可“科研团队”、“精密仪器”、“数据分析”这些词汇,又像无形的壁垒,提醒着她与那些从小接受系统教育、见多识广的同学们之间,依然存在的差距。她能行吗?她配吗?
犹豫像藤蔓般缠绕着她。直到某个夜晚,她又一次在路灯下苦读,抬头望向北方——那是家乡的方向。
她仿佛又看到了那片广袤而贫瘠的土地,看到了奶奶在风沙中蹒跚拾荒的背影。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