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分行的“并购贷”
坐席在午休时间批量登录,后台侦测到“收益权置换+隐性回购”
组合动作,资金目标直指湾南海岸一块热地。
李一凡只说了两个字:去场。
他带着两名处长与纪检专班直插分行值机室。
玻璃门被推开的那一刻,屏幕上还停着“模板答复”
的半行字。
李一凡站在门槛内,没有火,只把“坐席核验证据墙”
翻到最大,让两张截帧定格在值机员的脸上。
先停牌,三日给结构拆解书。
不看慷慨陈词,只看编号。
值机室的空气像被抽走,没人敢喊“情势复杂”
。
复杂在证据前,只有拆与改。
那一夜,三件事连环落地:第一,湾南那笔并购贷按下暂停;第二,桂浦一处地价返佣的影子条款被红卡,分管副总上午就地停职自查;第三,岭北两个项目因股东借款优先受偿被限借拦下,改为“工程专户优先序”
。
透明窗页没有胜利的话术,只有三行冷静的事实:停牌问询1、红卡1、优先序改2。
数字不多,却像三枚钉子把杠杆的脚固定在地上。
第二天的媒体并不热闹。
新华社岭州分社了一篇冷静短评:《把钱从报表拉回工地》,署名林允儿。
开头一段只有两句:“三限不是缩手,是把手从口袋里抽出来,去拧现场的螺丝。
怕的是不拧,不怕的是出汗。
评论区里,一个网名湾南小工的人留言:昨晚工资准点到账,不用再去要脸。”
这句朴素的话,比任何豪言都厚重。
制度落地不靠文件靠碰撞。
湾南那位以度闻名的副市长当晚来省里沟通,语气圆滑,话里藏针:书记,限地价太硬,招商没面子。
李一凡看着他:招商要体面,更要体质。
你把地卖给谁都行,但别把孩子的操场卖进去。
他把一叠“站城一体”
的现金流表递过去,你在这张表上签字,写上三句话:不兜底、不返佣、不抽屉。
签了,我替你扛压力;不签,换人扛。
副市长的手停在空中,最后咬牙落笔。
出门时,他的背影明显轻了半分。
不是被压,而是知道了按哪条线走才安全。
政策的温度要从冷规矩里冒出来。
三天之后,桂浦一个烂尾盘恢复水电,第一批交付。
李一凡没有事先通知媒体,他穿工地鞋从侧门进去,站在灯光背后看孩子在新家里蹦来蹦去、把“凡星课桌计划”
的课桌摆到窗边。
那位年轻母亲低头擦眼泪,抬头时笑得很亮。
李一凡没有上前致意,只把那张交楼—水电—学位预审的三联回执看了一眼,转身出去。
上一世来不及兑现的“家”
,这一世要一户户补回来。
对手不会就此退场。
第三周的夜里,境外一只基金抛出关于岭州三限压制民营活力的报告,几家自媒体跟着起哄。
林允儿给他来短讯:“要不要我做一组事实拆解?李一凡回:做,但不吵架。
上编号。
第二天,分社推出《三限一周报》:新开工科创17、交楼932、工资回执18万、绿道放款21。
每一行后面都挂着随机抽取的项目编号与图片。
评论区里,有人贴视频:湾南某厂房夜里亮着灯,机器人臂抓起第一套试制件的那一瞬,旁边的年轻人哇了一声。
短暂、真切、足以淹没噪音。
阻力也在人心里。
广城城投一个中层把限借骂得狠,理由是卡住了手脚。
李一凡叫他上来谈,只有三分钟:你要度,我给;你要护身符,给不了。
这次我们救工程,不救报表;救明天,不救昨天。
觉得难,就把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