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会议室里,一名金融机构的外包顾问被“按键日志”
抓出“模板答复”
,试图通过“模糊风险描述”
拖延放款节奏。
金融监管分局直接把“模板”
截图贴进负面样本库,底部写着“午休代签—模板答复—利益共振”
的三个关键词,纪检把询问通知当场送达。
没人再说“情势复杂”
,因为复杂已经被一条条拆成了看得懂的碎片;再复杂,也逃不过编号与时钟。
新华社岭州分社的“观察”
栏目在夜里出一篇短评,标题是《把炸弹拆成螺丝》。
文中用了三个语段——把交楼从债务里剥离,把资金从报表里拎出,把治理从情面里抽离。
最后一段只有两句:重组不是盖章,是重新装配;愿意让群众旁听的制度,才值得信任。
评论区出现了少见的一致口径:不怕慢,就怕糊。
李一凡在八楼调度室看完事实清单,把白板角落空着的那一格填上:三十日复盘,指标只有四个——交楼户数、工资回执、坐席核验、红黄卡。
常之朗把“重组透明页”
的次日新增项目贴上去,字迹干净,有一种不允许反复的笃定。
他知道,今天的耀眼不是终点,真正要紧的是接下来密密实实的每一天:把螺丝拧紧,把板材对齐,把每一张回执压上透明罩。
临近午夜,广城江上起了薄雾。
那处烂尾盘的临时办公板房里,有小孩趴在窗边看父亲的身影从白光里走出来。
孩子问什么时候能搬进新家,女人把孩子的手按在回执上的日期上,声音不高,像在和夜色商量:很快。
透明窗“群众代表签名图”
那一栏又多了两笔字,圆润、笨拙,却写得稳——已见证,等你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