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考生的份。
考生午餐如此简陋,当然不是朝廷小气。而是吃完之后还要继续考试,时间紧迫,午餐当然尽量简单。
若是有酒有肉的享用,还要不要接着考试了?
殿试结束之后,全部在东角门交卷,然后从东角门离开。和《明会典》记载的一样。
接下来的程序,很多考生并不清楚,可朱寅却是了解。
守在东角门的受卷官仔细收取了考卷,交给你封官弥封,不需要誉录,直接由卷官送到东阁。
读卷官们早就连夜等候在东阁了。根据《大明会典-读卷仪》的规定,众人一起读卷,然后将试卷分为一、二、三等。
接着读卷官们带着第一等最好的考卷(他们认为最好的考卷),来到文华殿,向皇帝进卷。
他们在御前依次读完前三份考卷,然后交给司礼监大?,司礼监太监将三份最好的试卷放在皇帝面前,让皇帝御览,确定状元、榜眼、探花。
这才是明朝中后期的规矩。
也就是说,皇帝在确定前三名的环节,既看不到三个考生名字,更看不到三个考生的长相。
皇帝此时能看到的,只有考生的文章和书法。
没错,他都不知道自己点谁当状元,点谁为榜眼、探花。
如今点状元,准确的说不是点谁,而是点了哪篇文章。
所谓皇帝要点相貌出众的人为状元,或者按照自己对某个考生的喜好点状元,那其实是明朝前期和明朝以前的老黄历。
如今规矩早就改了,为了尽量公平公正,皇帝也不能看考生名字,考生长相点状元。
朱寅知道,直到满清时期,霸道的乾隆搞了个“小传胪”,要求在点状元前知道考生长相和名字,这才坏了规矩。
换句话说,这次如果万历点个长相普通的糟老头子为状元,他事后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万历点个自己不喜欢的人为状元,比如自己,那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至于二、三甲进士,直接由读卷官们判定,排名,当天下午就拆开封名填写黄榜,只有一甲前三名的姓名空着不填。
二、三甲进士姓名拆封后,就能看到会试靠前的考生,会综合会试名次,排二三甲名次。
等到第二天在中极殿举行传胪典礼,内阁辅臣、鸿胪寺光寺官员,所有读卷官,司礼监太监一起亲临,三鼎甲的名字才会当众拆封。直到此时,众人才知道谁是三鼎甲。
然后制敕房官将三鼎甲的姓名、籍贯,填写在黄榜上,补齐前三名的名字。
填写完毕,尚宝司官员奉印玺,在黄榜上加盖大印,黄榜正式生效。接着黄榜交给翰林院官员,翰林官再交给礼部。
至此,传胪大典前的所有准备才完成。
朱寅知道这些流程,所以他也不急,等着就是了。
&n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