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打过仗,根本不知道战场的凶险。他见赵王问他,当即拍着胸脯说:“大王放心,要是我当大将,用不了一个月,就能把秦军赶出长平!廉颇那套‘坚守不出’太保守了,我要跟秦军正面决战,让他们知道咱们赵军的厉害!”
赵王听了,大喜过望,当即下旨:免去廉颇上将军之职,拜赵括为上将军,率二十万援军去长平,接替廉颇。
消息传到长平,廉颇如遭雷击,半天说不出一句话。众将都来劝:“将军,您不能走啊!赵括是个书呆子,根本不会打仗,他一来,咱们的防线肯定要垮!”廉颇叹了口气:“君要臣走,臣不得不走啊!只是这四十万赵军,还有赵国的百姓,要遭难了!”
第二天,廉颇交出帅印,收拾好行李,准备离开长平。士兵们听说老将军要走,都围了过来,有的拉着他的衣服,有的哭着说:“将军,您别走啊!我们跟着您,就算守十年,也愿意!”廉颇看着这些跟自己出生入死的士兵,眼泪也掉了下来,他从腰间解下那把跟随自己多年的镔铁长矛,放在帅帐里,说:“这把矛跟着我杀了很多敌人,现在留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守住长平,守住赵国!”
说完,廉颇翻身上马,头也不回地往邯郸去了。他走后没多久,赵括就到了长平,他一上任,就把廉颇的战术全改了,下令“拆除三道防线,全军出击,寻找秦军决战”。结果呢?秦军早就换了大将——偷偷把王龁换成了白起,白起可是战国时期最能打的将领,他设下埋伏,把赵括的四十万大军围了起来,断了他们的粮草。
最后,赵括突围时被秦军射死,四十万赵军因为没饭吃,只好投降,结果被白起全部坑杀——这就是“长平之战”,赵国经此一役,元气大伤,从强国变成了弱国。而廉颇,听说四十万赵军被杀的消息,在家里哭了三天三夜,把赵王赐的“信平君”金印扔在地上,说:“我早知道会这样!我早知道会这样啊!”
长平之战后,赵国就像断了脊梁骨——男人大多死在长平,家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粮草也快耗尽了。诸侯们见赵国好欺负,都想来分一杯羹,其中最积极的,就是燕国。
燕国和赵国是邻居,一直怕赵国欺负自己,现在见赵国弱了,燕王喜就想趁机吞并赵国。他派丞相栗腹去赵国“慰问”,其实是去打探虚实。栗腹回来后,对燕王说:“赵国的男人都死在长平了,剩下的都是老弱妇孺,现在正是攻打赵国的好时机!”燕王一听,当即决定:派栗腹为大将,率六十万燕军,分两路攻打赵国——一路由栗腹亲率四十万攻鄗城,另一路由卿秦率二十万攻代郡。
消息传到邯郸,赵孝成王吓得魂飞魄散——此时赵国能打仗的士兵不足十万,粮草也只够撑一个月,怎么抵挡六十万燕军?满朝文武都慌了,有的说“赶紧向秦国求和”,有的说“迁都避祸”,只有平原君站出来说:“大王,如今赵国只有一个人能救——那就是廉颇!”
赵王这才想起廉颇,赶紧派人去请。可廉颇因为长平之战的事,心里还憋着气,一开始不肯来。后来平原君亲自去廉颇府上,对他说:“老将军,现在赵国都快亡了,您要是不出山,咱们赵国就要被燕国灭掉了呀!”廉颇听了,沉默了半天,最后说:“好,我去!但我有一个条件:军中事务,我一个人说了算,大王不能干涉!”平原君一口答应,赵王也赶紧下旨:拜廉颇为“假相国”(代理相国),给他二十万兵马,让他去抵挡燕军。
其实这“二十万兵马”,大多是老人和少年,还有一些是长平之战逃回来的士兵,装备也很差。廉颇接手后,没有抱怨,而是立刻开始整顿:他把年轻力壮的挑出来,组成三万“精锐骑兵”,又把有经验的老兵挑出来,组成五万“步兵敢死队”,剩下的十二万士兵,一部分负责运输粮草,一部分负责修筑防御工事。
他还亲自训练士兵,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教士兵们骑马、射箭、刺杀,晚上还跟士兵们一起吃饭、睡觉,给受伤的士兵换药,给想家的士兵讲故事。士兵们见老将军这么关心大家,士气很快就提上来了,都发誓“要跟老将军一起,打退燕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