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攻占了韩国的野王城,把上党郡和韩国本土的联系切断了。韩国国君吓得不行,只好派使者去秦国求和,说愿意把上党郡献给秦国。可上党郡守冯亭是个有骨气的人,他不想投降秦国,就偷偷派人去赵国,说“愿意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求赵国庇护”。
赵孝成王一听,喜出望外——十七座城池啊,这可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他当即召来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商量,两人都说“这是好事,不能错过”,只有蔺相如(此时已病重)说“秦国费了那么大劲打韩国,最后却让赵国捡了便宜,秦国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此事要三思啊!”可赵王根本听不进去,还是派平原君去上党接收了城池,还封冯亭为“华陵君”。
不出蔺相如所料,秦昭襄王得知上党归了赵国,气得拍案大怒,当即下令:“增兵十万,让王龁率军攻打赵国,一定要把上党夺回来!”
王龁率军很快就攻占了上党,然后继续北上,直逼赵国长平关。长平关是邯郸的西大门,一旦失守,秦国大军就能长驱直入,赵国危在旦夕!赵孝成王这才慌了神,赶紧召集群臣,商量派谁去抵挡秦军。平原君说:“如今赵国能与王龁抗衡的,只有廉将军了!”赵王当即下旨,拜廉颇为上将军,率四十万赵军进驻长平。
廉颇接到命令,不敢耽搁,当天就带着大军出发。一路上,他一边行军,一边派人去长平打探消息,等大军到了长平,他第一件事就是登上长平关的城楼,观察地形。只见长平关地势险要,左边是丹水,右边是太行山脉,中间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好地方。
廉颇看完地形,心里有了主意,当即召集众将开会:“秦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最想的就是‘速战速决’;咱们赵军本土作战,粮草充足,最该做的就是‘坚守不出’。”
廉颇派五万士兵在丹水东岸筑起第一道防线,深挖三丈壕沟,壕沟里埋下尖木,再在壕沟后面筑起两丈高的土墙,墙上架起弓箭;又派十万士兵在太行山脚筑起第二道防线,利用山势修建堡垒,每个堡垒之间用战壕连接,派精兵把守;剩下的二十五万士兵,一半留在长平关驻守,一半负责运输粮草、训练新兵,随时准备支援前线!
众将领命而去,不到一个月,三道防线就建好了。王龁率军赶到长平,见赵军壁垒森严,心里也犯了嘀咕,但还是下令攻城。秦军先是攻第一道防线,士兵们扛着云梯、推着冲车,拼命往前冲,可赵军在城墙上放箭、扔滚木礌石,秦军攻了十几天,死伤了三万多人,还是没能攻破防线。
王龁急了,又想绕到第二道防线去偷袭,可廉颇早有防备,在太行山脚布置了弓箭手,秦军刚靠近,就被箭雨打了回来。就这样,秦军攻了三个月,别说攻破防线了,连赵军的边都没摸到,反而死伤了六万多人,粮草也快用完了。王龁没办法,只好派人回咸阳,向秦昭襄王求援。
秦昭襄王也着急,召来丞相应侯范雎商量。范雎是个老谋深算的人,他想了想说:“廉颇这个人,打仗步步为营,从不贪功冒进,硬攻肯定不行,不如用‘反间计’,让赵王把廉颇调走!”秦王问:“怎么个反间计?”范雎说:“咱们派人去邯郸散布谣言,就说‘秦军最怕的不是廉颇,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要是赵括当大将,秦军早就退了’。赵王这个人疑心很大,肯定会信的!”
秦王一听,觉得这主意好,当即派了十几个奸细,带着大量黄金,混入邯郸城。这些奸细白天在集市上喝酒聊天,故意说“廉颇老了,不敢跟秦军打仗,再守下去,赵国早晚要输”,晚上又去官员家里送礼,说“听说赵括是个军事天才,比他父亲赵奢还厉害,要是他当大将,肯定能打败秦军”。
这些话很快就传到了赵王耳朵里。赵王本来就对廉颇不满——四十万大军在长平耗了三个月,粮草花了无数,却没打一场胜仗,他早就想换将了。现在听大家都夸赵括,就更心动了,当即召来赵括,问他:“你能打败秦军吗?”
赵括是赵奢的儿子,从小就读了很多兵书,说起兵法来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辩不过他。可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