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已经服软,要是再逼得太紧,齐国说不定会投靠楚国,到时候咱们就麻烦了。见好就收,才是上策。”郤克听栾书说得有道理,就答应了齐国的求和。
鞍之战打完,晋国的威望一下子就上来了,鲁卫两国更是对晋国感恩戴德,中原诸侯又重新归附晋国。晋景公高兴得不行,论功行赏的时候,特意提拔栾书为中军将,位列六卿之首!
栾书当上中军将的第二年,楚国又不安分了,联合蔡国出兵攻打郑国。郑国赶紧派人向晋国求援,栾书亲自率领大军出征。大军走到郑国边境的绕角(今河南鲁山东南),就听说楚军已经占领了蔡国的一座城池,正在往这边赶。
众将一见楚军来了,都摩拳擦掌,想跟楚军再打一场,报仇雪恨。尤其是郤克的侄子郤至,更是大声说:“栾将军,上次邲之战咱们输了,这次一定要赢回来!楚军刚打完仗,肯定疲惫,咱们趁机进攻,一定能打赢!”
栾书却没急着下令,而是带着几个将领登上高处,观察楚军的动向。看了半晌,栾书才下来,对众将说:“诸位,你们只看到楚军刚打完仗,却没看到楚军的部署。楚军的精锐都在中军,由公子侧亲自率领,左右两翼虽然是蔡军,但蔡国的城池地势险要,楚军要是打不过咱们,就会退到蔡国的城池里坚守。咱们要是强攻,不仅会损兵折将,还会被楚军拖在这里,到时候楚国再派援兵来,咱们就被动了。”
郤至不服气:“那咱们就这么退回去?岂不是让人笑话?”
栾书笑了笑:“我不是说退回去,是说要智取。咱们先下令全军后撤三十里,在前面的山口扎营。这山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楚军见咱们后撤,肯定以为咱们怯战,会贸然追击。到时候咱们在山口设下埋伏,等楚军进来,再前后夹击,保管让他们有来无回!”
众将听了,都觉得栾书说得有道理,于是就按照栾书的命令,全军后撤三十里,在山口设下埋伏。
果然,楚军的探子看到晋军后撤,赶紧回去报告公子侧。公子侧本来就觉得晋军怕了楚军,一听晋军后撤,马上下令:“全军追击!一定要把晋军赶回老家去!”
楚军浩浩荡荡地追了过来,刚走进山口,就听见一声梆子响,两边山上顿时箭如雨下,晋军的士兵从山上冲了下来,楚军一下子就乱了套。公子侧一看不好,赶紧下令撤退,可山口已经被晋军堵住了,楚军只能在里面挨打。这一战,楚军损失了上千人,公子侧带着残兵狼狈地逃回了楚国。
栾书用计在绕角大败楚军,不仅保住了郑国,还让晋国的威望更上一层。可楚国毕竟是大国,咽不下这口气,总想找机会报仇。转眼到了晋厉公六年(公元前575年),机会还真让楚国找着了——郑国又叛晋附楚了!
要说这郑国,在春秋年间就是个“墙头草”,谁强就跟谁。之前鞍之战后,郑国跟着晋国,可没过几年,楚国又派人来拉拢郑国,又是送礼物,又是许诺言,郑国国君郑成公架不住诱惑,又偷偷投靠了楚国。这事儿传到晋国,晋厉公气得火冒三丈——好你个郑国,反复无常,不教训教训你,你不知道谁是中原霸主!
于是,厉公召集大臣们开会,商量要不要伐郑。当时范文子站出来反对,说:“主公,咱们晋国这几年虽然打了几场胜仗,但国内卿大夫的势力越来越大,矛盾也越来越深。要是咱们再出兵伐郑,楚国肯定会来救,到时候打起来,不知道要耗费多少国力。不如先整顿内政,等国内稳定了,再出兵也不迟。”
范文子的话也有道理,可栾书却不这么认为。他对厉公说:“主公,郑国是中原的关键,要是郑国投靠了楚国,周边的陈国、蔡国也会跟着投靠,到时候楚国就能控制中原,咱们晋国的霸主地位就保不住了!再说,楚国这几年一直在打仗,国力已经不如从前,咱们晋国兵强马壮,只要准备充分,一定能打赢楚军!”
晋厉公本来就想趁着这个机会彰显自己的威望,听栾书这么一说,马上就拍板了:“栾将军说得对!郑国反复无常,必须教训!楚军要是敢来,咱们就连楚国一起打!”于是,厉公任命栾书为中军将,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