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赢得了尊重。
孟子在齐国停留数年,始终未能说服齐宣王推行“仁政”,这时一件事的发生,让他彻底下定决心离开。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燕王哙将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引发太子平与子之的混战,百姓流离失所。齐宣王趁机派兵攻打燕国,很快攻占燕国都城。
孟子得知后,立即劝谏齐宣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孟子·梁惠王下》)他认为,齐国攻打燕国,应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安抚燕民,恢复秩序,而非掠夺土地与财富。若齐宣王能推行“仁政”,善待燕民,燕民便会拥戴齐国,甚至主动归附;若贪图私利,必然引发燕民反抗。
然而,齐宣王不仅没有采纳孟子的建议,反而在燕国大肆掠夺,杀戮百姓。结果正如孟子所料,燕民纷纷起来反抗,其他诸侯国也趁机出兵干涉,齐国被迫从燕国撤军,以失败告终。
看着自己的主张被弃之不顾,看着齐国在霸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孟子彻底失望。他向齐宣王辞去“客卿”之职,决定离开齐国。齐宣王虽不愿孟子离开,却仍不愿推行“仁政”,只是想以重金挽留孟子。孟子拒绝了,说:“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离开临淄后,孟子一行人来到齐国边境的昼邑(今山东淄博附近)。孟子在昼邑停留了三晚,迟迟不愿动身。弟子公孙丑不解,问:“弟子闻之,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孟子答道:“非也。于崇,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继而有师命,不可以请。久于齐,非我志也。”随后,他又感叹:“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孟子·公孙丑下》)
“三宿而出昼”的徘徊,是孟子对齐宣王最后的期许,他希望齐宣王能幡然醒悟,派人追回他,采纳他的“仁政”主张。然而,直到离开昼邑,也未见齐国的信使前来。那一刻,孟子心中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他“浩然有归志”,踏上了前往他国的道路。
滕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地处齐、楚两大强国之间,国土狭小,国力微弱。当时在位的滕文公,在即位前曾在宋国见过孟子,对孟子的思想深为认同。
孟子到了滕国之后,滕文公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向他详细阐述了“仁政”中的“制民之产”,并提出了“井田制”的构想:“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孟子·滕文公上》)他主张将土地划分为九块,形如“井”字,中间的一百亩为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种;周围的八百亩为私田,归八家所有。百姓先耕种公田,再耕种私田,既能保证国家税收,又能让百姓有恒产,实现“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和谐景象。
滕文公深受触动,决定在滕国推行“井田制”。他下令丈量土地,划分井田,组织百姓按“井田制”耕种。一时间,滕国境内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邻里互助的景象,孟子的“仁政”思想终于得到了初步实践。然而,滕国的弱小注定了这场试验的失败,齐国、楚国对滕国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发动进攻。孟子曾劝滕文公“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孟子·梁惠王下》),希望他能依靠百姓的支持抵御外敌,但滕国国力实在有限,最终还是在战国诸侯的兼并战争中被灭亡,“井田制”的试验也随之夭折。
离开滕国后,孟子又曾前往薛国(今山东滕州附近),薛国君主孟尝君田文以礼相待,却只是将孟子视为“名士”供奉,并未采纳其思想。此时的孟子,已年过花甲,二十余年的周游列国,让他看透了诸侯的本质——在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仁政”理想如同水中月、镜中花,难以实现。于是,他带着弟子,踏上了返回故乡邹国的道路。
回到邹国时,孟子已是两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