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白的老者。二十余年的奔波劳碌,未能让他实现“平治天下”的理想,但他并未沉沦。相反,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讲学授徒与着书立说中,希望通过教育传承思想,让“仁政”理想在后世得以实现。《孟子·尽心上》中记载他的话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对此时的孟子而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便是他最大的快乐。
孟子回到邹国后,开设学馆,招收弟子。由于他在列国间的声望,加之其学识渊博,很快便吸引了大批学子前来求学,其中不乏公孙丑、万章、乐正子、公都子等日后的儒家名士。
在教育弟子过程中,孟子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针对当时告子“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孟子提出“性善论”,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例:“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他认为,人看到小孩将要掉入井中,都会产生怜悯之心,这种心情并非为了讨好小孩父母、博取乡党赞誉,而是源于人性本善的“恻隐之心”。以此为基础,他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认为这“四端”是人性中固有的善的萌芽,只要“扩而充之”,便能成为仁人君子,君主若能将“四端”扩而充之,便能推行“仁政”。
针对弟子万章“尧以天下与舜,有诸”的疑问,孟子阐述了“天与之,人与之”的观点,指出君主的权力并非来自世袭,而是来自百姓的认可,进一步深化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些与弟子的论辩,不仅让弟子们深刻理解了儒家思想,更成为《孟子》一书的重要素材。
随着年岁渐高,孟子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便决定与弟子一同编撰书籍,将自己的思想与言论整理成册,结成《孟子》一书。
此书以孟子的言论、与诸侯的对话、与弟子的论辩为主要内容,由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人协助整理。全书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又分上下两卷,共十四卷。
《孟子》一书,不仅是孟子个人思想的结晶,更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书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打破了“君权神授”的传统观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性善论”为儒家的道德修养提供了理论基础,影响了后世儒家学者对人性的认知;“仁政”主张虽在战国时期未能实现,却成为后世明君治国的重要参考。
据《史记》记载,约在公元前289年,孟子终老于邹国。他去世后,弟子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继续传播他的思想。然而,在孟子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思想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直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东汉时期,《孟子》一书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唐代,韩愈在《原道》中提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将孟子视为儒家道统的继承人,与孔子并列。
到了宋代,孟子的地位达到顶峰。北宋程颐、程颢兄弟推崇孟子思想,认为孟子“性善论”是对孔子思想的重要发展;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孟子的思想成为后世学子修身治学的核心内容。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孟子被朝廷追封为“邹国公”;元至顺元年(1330年),又被加封为“亚圣公”,自此,“亚圣”之称流传千古,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成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