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赋能: 大幅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功能定位,不仅要看病拿药,更要成为社区健康的‘守门人’和‘促进者’。增加健康管理师、运动康复师、营养师等专业岗位配置。投入资金配备基础体质监测设备(如体脂秤、血压仪、肺功能仪等)、开设科学健身指导课程、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开展精准化的慢病管理和健康干预项目。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便捷、专业的健康评估和生活方式指导,把疾病预防的关口前移!
学校体育设施有序开放: 研究制定激励政策和管理规范,在保障校园安全和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推动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操场、篮球馆、游泳馆等)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以公益或普惠价格向周边社区居民开放。盘活存量资源,缓解公共体育设施不足的压力。
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工程: 联合媒体、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形式多样、贴近生活的健康科普宣传活动。利用‘智慧花都’平台,推送权威、易懂的健康知识和科学健身指导。重点打击虚假健康信息和保健品欺诈营销,引导市民树立‘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掌握科学的健康知识和技能。
健康环境优化: 结合城市更新、背街小巷整治、老旧小区改造,同步优化健康生活环境。增加绿道、步行友好街区建设,严控空气、水、噪音污染,保障食品安全,营造有利于健康生活的整体环境。”
“第三,”郑开叶强调,“资金使用必须严格监管,确保效益。要建立项目库,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每一分钱的去向,都要可追踪、可评估、可审计。重点投向普惠性强、覆盖面广、老百姓能直接受益的‘小而美’项目,杜绝华而不实的‘盆景工程’!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马卫平听得心潮澎湃,同时也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
这不仅仅是一笔钱怎么花的问题,更是一场关于城市发展理念、关于如何定义“人民幸福生活”的深刻变革。
从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到关注每一个个体生命质量的提升,郑市长正在为花都擘画一个更具温度、更可持续的未来。
“市长,我完全理解您的战略意图!这确实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马卫平挺直腰板,“我立刻回去组织落实,以最快速度拿出高质量的评估报告和行动方案!确保这笔‘健康钱’花出最大效益,真正成为花都市民的‘幸福基石’和‘活力源泉’!”
郑开叶点点头,目光再次投向窗外。
他仿佛看到了未来:在绿树掩映的社区街角,孩子们在崭新的篮球场上奔跑欢笑;老人们在智能健身器材上活动筋骨,旁边有专业的社工或健康管理师耐心指导;忙碌了一天的上班族,下班后能在附近的学校跑道上挥洒汗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居民们有序地进行体质监测,接受个性化的健康建议……而那些密集扎堆的药房,或许会在更加科学、便捷、普惠的健康服务供给中,逐渐回归到合理的市场定位。
“强健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幸福其生活。”
郑开叶低声自语,眼中闪烁着坚定而温暖的光芒。
“这笔钱,要用在让花都的筋骨更加强健、血脉更加畅通的地方,唯有全民健康,才是花都走向未来的最坚实根基和永不枯竭的动力!”
他拿起笔,在财政报告上那个醒目的盈余数字旁,重重地写下四个字:“健康筑基”。
郑开叶“健康花都2025”的号令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花都官场激荡起层层涟漪。文件层层下达,市财政局局长马卫平成了最忙碌的陀螺。他亲自挂帅,抽调精兵强将,联合卫健委主任林雪峰、体育局局长陈刚、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局长赵立新,组建了“健康花都2025”专项工作攻坚组。
办公室的灯光彻夜长明,海量的数据、图表、调研报告堆满了会议桌。
卫星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覆盖了花都每一寸土地——绿色的点是现有体育设施,红
